平师育韵第17期 |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思维启蒙
日期:2025-05-15 12:03:06  浏览量:6

平师育韵17 |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思维启蒙

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周秋冬

图片1.png


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在于培育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解码器。当三年级的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蜕皮时,他们稚嫩的手指不仅触碰到了生命的奥秘,更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科学认知的基因。科学知识如同神奇的种子,在小学阶段以趣味实验、自然观察的形式生根发芽,建构起理解世界的思维框架,孕育着改变未来的无限可能。当五年级的孩子们看到水中弯折的筷子时,也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为什么游泳池看起来比实际要浅。知识的理解运用,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并能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一个目标。这些在童年时期建立的科学观念,终将成为支撑文明进步的梁柱,让每个普通人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因为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始于童年时代那个充满好奇的“为什么”。

二、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

在“磁铁的特性”一课中,我故意将条形磁铁和马蹄形磁铁混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小王发现两块磁铁有时相吸有时相斥,眉头紧锁:“老师,它们是不是在闹脾气?”这个童趣十足的问题背后,是对现象的敏锐捕捉。我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孩子们设计小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的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标记磁铁两端,有的尝试让磁铁吸引不同的物体,通过自主探索,他们逐渐接近了"磁极"的概念。有人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的,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的,我将理解。”当孩子们带着真实的问题去探索时,科学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他们亲手构建的理解。

三、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掌握观察、实验、测量、推理、解释等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在《点亮小灯泡》一课,常见的做法是让学生观察小灯泡,出示小灯泡的结构图,解释原理,再让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我尝试做出改变: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看完结构图直接开始尝试点亮小灯泡。这个实验结果有几种连接方式,让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孩子们也不拘束于理论知识,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实验、推理和解释。这些能力远比记住“小灯泡发亮是因为有电流通过灯丝”的结论更为珍贵。

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在制作小电动机的活动中,小张的小组屡屡失败,线圈就是不肯转动。我忍住直接帮忙的冲动,引导他们检查电路连接、磁铁位置和线圈平衡。当电动机终于嗡嗡转起来时,小张欢呼:“我发现了,原来问题出在这里,线圈一端的绝缘漆要刮干净,我们没刮干净!”这种通过挫折获得的成功,会在孩子心中种下坚韧的种子。科学教育学者指出,过早的成功可能关闭深入思考的大门,而适度的挫折能激发更持久的探索动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复杂世界的挑战,这种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或许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有人说过:“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而非特定的知识。”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当我们不再满足于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追问“为什么”和“怎么做”时,我们就在进行着一场静默的革命——这场革命不发生在实验室或学术期刊上,而发生在每个孩子明亮的眼睛里、活跃的思维中。就像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远方的风暴一样,今天我们在孩子心中播下的科学思维种子,或许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