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3期:春和景明“读”享芬芳
日期:2025-03-25 13:52:54  浏览量:1

“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3期:春和景明“读”享芬芳

暖阳静沐,春光作序
万物苏醒,花鸟和鸣
坐拥春色,手握书香

正是读书好时光

  捧起一本书,于字里行间穿梭,让心灵随着文字的流淌,滋养和成长,如草木般不负春光。“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三期,平望实小四位青年教师将带领我们继续书香之旅,在一万次春和景明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共读书目:《一百封书信——唤醒教师成长渴望》(第三章)

本期领读导语:

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它所发挥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老师们要想清楚自己的教育价值观是什么,是否和教育的本质一致。多一份这样的思考,我们的行为可能就不会那么鲁莽。除了思考之外,老师们还要积极学习新的有价值的教育理念。只有武装好自己的大脑,才能走得更远。


阅读心语

语文老师的专业阅读,是心灵的远行,亦是智慧的沉淀。手执书卷,与古今智者对话,在文字间触摸生命的温度,于篇章中汲取思想的清泉。每一场阅读,都是对语文的深情告白,既拓宽了教学的视野,亦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以阅读为舟,载学生遨游语言的海洋,让经典浸润心灵,让文字点燃思维。阅读,让语文课堂有了诗意的栖居,让教学相长成为最美的风景。

领读感悟

周国平《一百封书信》第三章以教育理念为核心,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在于点燃思维而非单向灌输。作者强调课堂应是多元对话的空间,教师需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通过适时点拨激发潜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思考、勇于表达。这令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心灵共鸣的唤醒。

周国平对教师成长的期许,让我联想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准则。他提醒我们,教师的成长不应止步于职称或荣誉,而应聚焦于职业幸福感的获得,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这种以思考力和学习力为基石的专业发展观,让我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意识到只有保持谦逊与敏感,不断在反思中创新,才能成为真正的“引路人”。

书中“教育即点燃火焰”的比喻尤为触动人心。它启示我,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探索,而非机械的知识堆砌。未来教学中,我将尝试构建更多互动场景,让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迸发思维火花,让课堂成为滋养独立思考的沃土。

 

共读书目:《新课堂怎么办第五、六节)

本期领读导语:

怎样展开“教学对话”?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教学对话”包含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自我对话等多种形态,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学常态,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集体教学中怎样关注到“每一个”?
关注“每一个”就是因材施教,其主要特征是个别化、个性化差异化,即教学设计中的个别化、学习选择中的个性化、评价标准中的差异化。我们必须建立的理念是: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是多元立体的评价。这样才使得集体教学中关注“每一个”成为可能。

阅读心语
  于我而言,每一次的阅读是与最美景致的一次次邂逅。阅读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次途径。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更是一张有品质的阅读地图。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遇到难题时,总有一本书在等着我,给我启迪,指引我方向,让我豁然开朗。而当我安静阅读时,也总有一些心仪的观点跳出来,让我怦然心动,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领读感悟
    阅读了《新课堂怎么办》中的“集体教学中怎样关注到‘每一个’”后,我对因材施教有了新的理解。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集体教学中关注到“每一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层级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需要根据每个同学的兴趣、优势、需求、技能、能力、背景和经验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并且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都要针对每一位同学的需求都要有所不同。那么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在基础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就比如我们班的词语积累任务,基础较好的同学一周可以积累四五十个词语,而基础较差的同学我则给予二十个左右的任务,不求多,但求精。

共读书目:《一线教师手记三)

本期领读导语:

孤军难成事,协作自有道!管建刚解码一线教师的“合纵术”:巧借家长力、配合班主任,化解家校暗流,学科联动出击,将琐碎协作炼成教育同盟,让资源碎片拼出育人全景。

 

 

阅读心语

多年来,我始终将阅读专业书籍视为滋养教学智慧的甘泉。每一本教育专著都像一位智者,引领我走进儿童心灵的世界,让我在字里行间触摸教育的真谛。这些书籍让我懂得,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唤醒生命,激发潜能。每当看到孩子们因阅读而明亮的眼眸,因理解而绽放的笑容,我更加坚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是文字的摆渡人,更是心灵的引路人。未来的日子里,我愿继续与书为伴,在教育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静待花开。

 

阅读感悟

《一线教师》中的手记三:一线“协助学”让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合力的力量。管老师以任课教师的身份,主动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这种超越学科界限的担当令人钦佩。他设计的家长测试卷、卫生清单制、篮球小组等策略,不仅解决了班级实际问题,更传递出“教育无小事”的智慧。
    阅读该手记,我意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家长测试卷让我反思家校共育的不足,唯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长。篮球小组的案例尤为触动我。通过制定队规、平衡学习与兴趣,学生们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责任与担当。这启示我,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主体性,让管理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
    总之,一线“协助学”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分享,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它让我懂得,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全心投入,需要家校社的协同配合,更需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这种实践智慧,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与践行。

 

共读书目:《教育家精神之路第三章)

本期领读导语:

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诚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叶圣陶

 

阅读心语

书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引导着读者,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书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维的磨刀石,它们挑战我的理解力,激发我的创新思维,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处,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钥匙。阅读,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之旅,它让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知识的高峰。

领读领悟
    阅读《教育家精神之路》第三章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深感震撼。叶圣陶先生始终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践行这一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