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1期:春天,赴一场书香之约
万物复苏的春日
在成长的泥土里
播撒阅读的种子
漫卷书页
在书香氤氲间
用阅读推动教育
二月未央,万物萌发,平望实小青年教师读书成长营新学期再度启航,“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栏目全新登场。本期,四位教师携书赴约,以声为韵,共赴一场书香之旅。
第一小组共读书目:《一百封书信——唤醒教师成长渴望》
周国平老师以书信的形式,记录了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表达了他对教育的深情与期待。对老师而言,每一封信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激励着老师们找到自我成长的方向和动力。
本期领读导语:
作为老师,能不能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不能在繁琐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有所创新地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意味着要学会思考。老师们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领读者:张怡婷
阅读心语:
我深知阅读的力量,它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在我的课堂上,阅读不仅是学习的途径,更是生活的乐趣。我致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他们一同在书海中遨游,探索知识的宝藏。每日的阅读打卡,是我们共同坚守的小小仪式,见证着每一次心灵的触动与成长的足迹。
领读感悟:
周国平老师的这一篇书信讲的是教师不应在课堂上拼命讲。作为教师,我们应避免陷入一言堂的窠臼,这不仅关乎教学方法的优化,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体悟。教育,本质是点燃火焰而非灌输容器,它需要师生间思想的碰撞与共鸣。一言堂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遏制了他们的思维活力与创造力。真正的课堂应是多元对话的空间,鼓励学生发问、质疑、探讨,让思维之花在课堂绽放。老师应成为引导者,适时点拨,激发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互动中找到自我,学会思考,勇于表达。如此,教育方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少年,让知识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第二小组
共读书目:《新课堂怎么办》
这是一本旨在探讨和解决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难点问题的书籍,提炼出20条课堂面临的“怎么办”问题,从“为何”、“是何”、“如何”等方面试图给老师们说清楚,引导老师们不仅知道怎么做,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成为自觉的、明白的实践者,真正打通课堂“最后一公里”。
本期领读导语:
核心素养怎样落地?
虽然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是个舶来词,但我们可以且必须在中文的语境下理解这个概念。在“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几个关键词身上,能够看到一种共性,即“可培育”“统摄性”和“实践性”。
学科德育怎样落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美学形象”的塑造。师者既是审美主体,需要发现教学内容的美、教学对象的美、教学情境的美;又是审美客体,应当呈现教学劳动的形态美,为学生提供审美示范;还是审美中介,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领读者:季鑫鑫
阅读心语:
自接触书籍起,我便为语文的魅力所倾倒。从诗词的韵律之美,到文章的深邃内涵,语文一步步塑造了如今的我。这份热爱促使我投身教育,期望把语文之美传递给更多孩子。我深知阅读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便在工作之余勤读书,希望在书中汲取养分,借鉴优秀的教育方法。很荣幸能参与此次阅读分享,期待与各位优秀老师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索教学的新路径,为孩子们的成长发展助力,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茁壮成长。
领读感悟:
在阅读《新课堂“怎么办”》中的“学科德育怎样落地?”后,我对教师的角色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作为审美主体,教师需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对象和情境中的美;作为审美客体,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教学态度也成为一种美的示范;作为审美中介,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这种多重角色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和德育意识。美学与德育的结合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德育的落地需要教师的智慧与艺术,更需要美学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会注重美学的融入,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三小组
共读书目:《一线教师》
管大以幽默笔触还原课堂现场,揭开一线教师的“烟火江湖”——作业堆里的妙招、调皮鬼间的兵法、家校线外的冷暖,皆是教育最鲜活的注脚。书中无宏论,却以真实褶皱处见智慧,用诙谐与真诚为同行者点一盏灯:教育不在云端,而在泥泞中扎根,在笑泪里开花。
本期领读导语:
作业堆里见招拆招!管建刚揭秘一线教师的“作业兵法”:四两拨千斤的巧思,让机械琐碎炼成育人学问,疲惫压力转为成长养分。
领读者:朱晓珍
阅读心语: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自从投身教育事业,我深知持续学习和阅读的重要性,假期里时常会阅读教师专业相关的书籍来提升专业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我会鼓励孩子们常读书,品好书,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他们学会从优秀文本里挖掘宝藏,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写作水平 。
领读感悟:
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手记一聚焦于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作业板块,书中谈到的作业问题,引发了我的共鸣,日常教学中,我同样为这些问题绞尽脑汁,但常常收效甚微。看到管老师在书中提到的作业管理经验,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如“与作业拖拉者签订合同”这一方式巧妙地将师生关系转化为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个自我提升的计划中来。 “作业榜样”的方式更是在班级中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管老师的经验分享让我认识到一线带班需要用心去观察、用智慧去引导。我会将这些宝贵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努力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
第四小组
共读书目:《教育家精神之路》
本书以深邃笔触勾勒教育者的灵魂图谱,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探寻教育家精神的生长脉络。书中以鲜活案例和思辨哲思,解构“育人者何以育己”--从使命觉醒到生命沉淀,从课堂深耕到精神远行,为教育者铺就一条叩问初心、抵达信仰的成长路径。翻开此书,与智者同行,让教育之光在追寻中愈发澄明。
本期领读导语:
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
领读者:沈晓怡
阅读心语: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常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涵盖教育理论、文学名著、写作指导等书籍,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知识储备。在班级管理中,我着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美,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细节,鼓励学生记录日常点滴、四季变化、人物情感,让学生学会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素材,感受美好,用细腻的语言记录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领读感悟:
读《教育家精神之路》第一章,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之伟大。他怀揣“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脱下教授长衫,投身教育实践。新安小学与新安旅行团便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学校培育“小先生”“小主人” ,让学生在课堂与生活中自主成长;新安旅行团则以团体力量践行教育,在抗日宣传中学习进步。他提出的 “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等思想,打破旧有教育局限。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汲取“大先生”的精神养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将生活与教育融合,培养自主、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