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周线上学习资料及学习感悟
日期:2024-10-25 12:57:56  浏览量:0

“平心静读”青年教师读书营线上学习资料(第八周)

崔允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

本文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突破;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

一、先来说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丽、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

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国家意志谋划课程总纲。

落实中央新精神、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迎接时代新挑战,这是理想课程;落实到课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级课程实施办法,进一步落实课程标准、编制教材,我们叫正式课程;学校层面,需要制订课程规划方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向课程标准的评价,这是理解与实操课程;最后,在体验课程中考核育人结果。

培养目标共654个字,改了至少57稿

二、接下来讲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

方案共分5个部分,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培养目标现在共654个字,在制订时,曾经尝试过用不同的思路(5种)来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国家层面为初中毕业生画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识。

(一)基本原则上,针对义务教育特点, 聚焦课程育人本质,从方向、对象、目标、实施机制和育人方式五个方面,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基本遵循——

1.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3.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4.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

5.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

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从课程类别、科目设置、时间安排明确课程设置要求——

1.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突出国家课程主体地位

2. 初中设物理、化学、生物学分科课程和科学综合课程,供地方、学校选择

3. 艺术包括一至二年级设置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 (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由学生至少选择两项

4. 首次兼顾“六三”“五四”两种学制

同时也优化了课程设置,减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九年一体化设计;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倡导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科技独立设置;专题教育渗透,不独立设课;推进课程治理:不规定课时时长,保证课时、整合实施,打通与“330后”的关系,因地制宜、激发活力。

三、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

(一)在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上,对课程标准编制建议: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

2.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凝练课程核心素养;探索用大概念、项目或任务组织课程内容;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拓展内容供选学;强化实践;建立超越知识点目标的学业质量标准等

3.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

4.适应“六三”“五四”两种学制安排上的需求

(二)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也提出了要求——

1.体现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 

2.吸收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3.增强吸引力,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用生动案例阐释抽象概念 

4.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变革 

5.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强化教材学段衔接 

6.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 

7.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分别编写教材

(三)在课程实施方面细化了实施要求,按照五个基本环节提出要求:

1.明确省级制定课程实施办法、学校编制课程实施方案 

2.深化教学改革:素养导向、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因材施教 

3.改进考试评价:观念、方法、质量 

4.强化专业支持:培训、教研、科研 

5.健全实施机制:明确国家、地方、学校职责,强化监测与督导

四、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

此次的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

(一)突破之一:课程核心素养

课程核心素养是该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指该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贡献,是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反思性。

1.关键能力:能做成事

2.必备品格: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

3.正确价值观: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

(二)突破之二: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则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是所有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三)突破之三:课程内容结构化

对课程内容的传统理解两种:学科知识和活动经验,都在倡导结构化,结果都不理想。现在需要寻找第三条路——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经验及其结构化。泰勒说,学习经验既不是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展开的活动,而是“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 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经验结构化有两条路径三种策略。两条路径是指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
  三种策略分别包括:

1. 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如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课程中的“水火箭”的制作等;

2. 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如小学数学,从先整数后学小数、分数;(也就是先学简单的,再学复杂的;先学具体的,再学抽象的)

3. 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如先学“能的形式”再学……(如先学大观念,再学具体的观念)。

比如,2011年版的地理课程结构,将地球与地图部分分为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下面再细分,基本上属于学科知识的结构;2022年新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不仅涉及学什么内容(学科知识),还涉及怎样学(学习方式)、为什么学(学业要求),这就是学习经验结构化的范例。

(四)突破之四:学科实践
此次提出的学科实践, 是一大亮点也是新的概念。

2001年版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两大问题:虚探究(快闪探究)与假探究(程式探究)。

所以,新课标修订中提出了学科实践,用学科实践替代“自主合作探究”,并且强调学科性。

学科实践,即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是指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某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 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语文实践、数学实践、创意实践等。

从育人的高度看,学科的知识需要用学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发现学科的观念、思维与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用学科方法学习学科知识,试想,我们可否用语文的方式培育“运动能力”?可否用体育的方式培育“人地协调观”?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总是用“不言语的方法”学语言;“用不着地的方法”学地理;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物理不碰物(物体),化学不见化(变化),生物不懂生(生命)。

从育人的方式,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方式。要理解,学科实践也是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进展——

1.语文:从语文综合学习、语文探究到语文实践 

2.科学:从科学探究到科学实践 

3.历史:从历史探究到史料实证 

4.地理:从地理探究到地理实践 

5.技术:项目学习、工程实践 

6.艺术:创意实践 

7.思想政治:辨析/议题教学、社会参与

 

五、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

教案是关键环节,教案不改,课堂不变;课堂未变,课程难新。

课程内容有三个方面:1)内容要求;2)学业要求;3)教学提示。这便是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学,怎样学。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
    那么,老师如何把他们转换为教学目标?原来是关注课时目标,但这种形式过于琐碎。要抓大放小,要看得见人,看得见素养。所以,要从单元目标切入,再往上关注学期目标。所以,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老师要学会目标的分解与叙写。

在这样的目标下,也倒逼新教学模型必须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

如何理解大单元中的“大”?

首先是高阶位目标,如,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产品/作品导向。教学单位大,需要教师将多个课时合在一起,结构化思考、操作;微课程建设,将目标、情境、知识点、课时、学习活动、教师指导、作业、展示、评估整合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单元组织者,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作为“骨架”统摄所有学习活动。

六、接下来讲讲单元学历案。

单元学历案是一种新教案、单元设计方案,是指教师为学生学好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而开发的一种素养导向、学习立场的助学案。它至少包括单元名称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等六个要素。

七、再来说评价。

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纸笔考试要重建试题属性,教师应明确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一类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双向细目表已完成使命,将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也可以参考2021的PISA数学素养测评实践模型——

表现评价有三种类型:构答反应、作品、行为表现,考验学生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解决高分低能问题。
过程数据即e-评价,借助新技术,5G、云储存、AI等,变数据为证据,解决有分无德、有习无惯等品格问题的评价。

(作者:崔允漷 出自光明社教育家)

 

新课程下的15个新概念解析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描述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概念工具,是指一门课程独特、关键且共同的育人价值,同时也是落实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语境下,每门课程所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该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常表现为3-5个概括化的词或短语进行表述。
    培养“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整合和提升了“双基”与“三维目标”所反映的教育目的,不仅有助于教师确立教书与育人统一的观念、帮助教师推进大单元教学,还能充分变革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2.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一般是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为义务教育的每门课程所定义的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常以3-5个词语或短语来描述,每门课程所需培养的核心素养如下表所示:

3.课程内容结构化

课程内容结构化强调以学习逻辑整合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重组学习经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课程内容结构化要求教学者以结构化的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并以此解决当前课程内容结构存在的问题。其本质在于强调学习经验的结构化,并探寻学习者、学科知识、学习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回应的是“谁在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等问题。
    4.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教材编写等过程具有指导作用,是用以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总体刻画的结构要素。它以课程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学业成就的综合表现,能够正确反应课程目标的实际达成成果。学业质量标准为课程教学实践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和评价三个方面。其中,学业质量标准可以让素养核心落实“看得见”、让教学目标“看得见人”、让标准参照的素养测评成为可能。
    5.大单元

大单元,就是由高阶位的素养目标所统领的、超越单个课时来实施教学的课程单位。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整合时间、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和评价等要素,组成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事件,最终指向素养目标的达成。运用大单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6.单元学历案

大单元教学的本质在于建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因此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要从“期待学生学会什么”出发,体现学生学习的完整过程。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六大核心要素:单元名称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大单元教学设计保证了不同课时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与逻辑性,能够保证学习过程要素的完整。
    7.跨学科主题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素养培育为指向,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念、思维方式与方法等去学习主题,考察与探究主题之下问题的一种兼具综合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特定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并将所学应用于新的情境,以更有效的方式学习,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8.“教—学—评”一致性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要求要“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从教学的视角看,“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学习目标,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的程度。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指导活动,学是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评“是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以监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9.大概念/大观念

大概念理论溯源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出的“一般观念”和“课程结构”以及1964年菲尼克斯提出的学科“代表性概念”。1998年,埃里克森明确指出:大概念是一种抽象概括,是在事实基础上产生的深层次的、可迁移的观念,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表述。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对大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把大概念归纳为:
    代表一种重大的观念,居于课程的核心,贯穿很多单元的学习;通过联结及组织许多事实信息、技能、经验来提供意义的广度,以作为理解之关键;指向学科的核心概念,为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概念“透镜”;意义需要被揭示;有极大的迁移价值,在一段时间内,可应用到许多其他探究主题或问题、同一学科课程或跨学科课程,直到今后的生活中,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性价值;需要深入探讨的、抽象的、易于误解的观念;对学生学习有吸引力。

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大概念的“大”指的是“核心”与“本质”,大概念之所以“大”,是因为它们能够促进儿童思维结构的巨大飞跃。大概念不仅可以突破单元,还可以突破学段和学科边界。大概念如何提炼?可以采用5种方法,第一从课程标准中提炼;第二,从教材文本中提炼;第三,从学科知识概念中提炼;第四,从学习目标中提炼;第五从相关文献中提炼。
    10.大任务

大任务教学,是以概念性理解的行为表现为基础,设计单元“表现任务”及评价标准,进而形成结构化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当中发展“概念性理解”,在表现素养中发展素养。在“大任务教学”中,学生由“静听者”转变为“工作者”,教师由“讲授者”转变为“流动的教练”与“学生合作者”。
    课标中对于大任务的表述,不完全一样,但背后追求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比如,课标中和大任务有关系的表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性学习,情境化教学,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10%),学科项目,整本书阅读,活动建议,任务群,主题学习,深度学习等。
    那么,什么是大任务?大任务为什么要突出“大”?构成大任务(项目)首先有5个要素,脱离这5个要素的大任务是不完整或存在问题的。
第一,任务形态上, 任务有完整的结构、必要的体量、真实的来源。
第二,任务对学生有吸引力、挑战性和适切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给学生设计的任务,学生拿到手里后,是什么感觉。很有趣?很好玩?愿意和你一起做?还是感觉到很无聊、无可奈何?设计任务的时候,要有吸引力、挑战性和适切性。
第三,任务的解决蕴含知识、能力和学习。原来是靠老师讲解,传递知识,靠课后做作业,来训练能力。现在是通过任务的完成,同时学到知识和能力。
第四,任务的解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观念)。在设计大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大观念。决不能仅仅满足学生的考试。新时代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表现在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第五,任务的解决有社会进步意义,有助于培养责任感,满足成就感。 

    11.大情境

大情境是整个单元的情境,或者说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发生在这个情境之中,而不是用来导入新课的情境,而且这情境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认为,大情境是指向真实的生活需要,生活情境。
    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强调情境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学习“去情境”的困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情境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情境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他认为,提出学习应该以真实情境为基础,而不是基于孤立的知识点,强调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以及“从做中学”。新课程建构的情境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实现知识、情境和学习者经验的相互作用。
    12.学习任务群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习任务群的表述如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小学特级教师李竹平教师团队将1-6年级各单元学习任务群概括如下:

13.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做出判断的过程。表现性评价不仅能够弥补传统纸笔测试的不足,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与真实问题解决,而且还指向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能够改善教与学,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通过描述性的反馈改善学习行为。在设计表现性评价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指向深度学习,并且关注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
    14.过程性评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并“强化过程评价”。完整的评价必须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对个体学习发展的完整描述和解释。强化过程评价有利于改进教学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生学习改进的具体路径,弥补结果评价无法提供学生学习过程信息的先天缺陷。过程评价的目标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交流写作和自我调节等能力。
    15.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学习是一种以特定主题或话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既能跨学科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也可以在单学科内开展。主题式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和深入理解特定主题,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跨学科思维。通过主题式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和终身学习习惯。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供更具意义和深度的学习体验,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

(来自光明社教育家)

 

青年教师感悟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学的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日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为教师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向。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严格遵循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等基本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将教学中的数学理论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贯彻“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也十分重要,多元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可以立体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素质获得多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唐尧)

 

课程修订如同一股春风,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它让我们明白,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素养为导向,通过大单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语文。同时,单元学历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后反思。新评价方式也促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学生的成长。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素养,让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感受语言的魅力。相信在新的课程方案和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刘小丽)

 

课程修订意义重大,它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为落实国家意志谋划课程总纲。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明确了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等内容。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包括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和学科实践。新课程需要新教学与新评价,如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和多元评价路径。我们应重视课程修订带来的变革,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苏杰锋)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解读后,我认为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周怡婧)

 

读完两篇文章,我对于大单元教学有多了点好奇。大单元教学作为热门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往往被割裂,学生需要在不同学科间频繁切换,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大单元教学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我想要在实践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成阳)

 

感悟:义务教育中课程的修订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过程,应当紧密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需要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际的情况能够揭示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需求,从而帮助教师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资源,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修订,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实现教育目标的真正落地。(雷俊伟)

 

崔允漷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让我深感教育变革的重要性。他强调课程应承载“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核心素养的提出集中体现了课程的育人价值。新课程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更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情境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周子倩)

 

新课程强调全面发展,内容丰富多样。教案要紧扣课程标准,确保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同时,学业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案需备明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在这样的框架下,教师需要从单元目标入手,逐步展开教学。同时,单元目标也与学期目标相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新评价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再仅仅关注分数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评价要多元化、全面化,以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沈俐)

 

读完这两篇文章,我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新课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结构和学科实践多个方面作出了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综合培养学生能力,让我知道了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在教学中引入新课标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发展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沈世杰)

 

崔允漷教授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让我深刻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了育人方向,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学科实践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标的实施,将引领我们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迈向更加科学、高效的育人之路。我将以新课标为指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淇)

 

从这两篇文章中,我收获颇多。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传授,串联起丰富的知识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构建知识框架,提升了思维的系统性。通过整合知识,我对学科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学会了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这也促进我们在学习中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胡越青)

 

阅读有感,关于培养什么样的孩子,课程方案完善了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具体完善。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孩子们,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尤其在数学的任务中,很多时候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就不想去钻研,去思考。所以我也会利用小组合作,让孩子以团队的形式,基础好的带动相对弱的,一起克服。(沈伊伊)

 

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让我深刻认识到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的调整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更是为教学指明了方向。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真实情境下的表现。整体而言,这次解读让我对教育改革的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钱菲)

 

读了这两篇文章,我理解了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要强调情境学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学习“去情境”的困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情境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情境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提出学习应该以真实情境为基础,而不是基于孤立的知识点,强调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以及“从做中学”。新课程建构的情境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实现知识、情境和学习者经验的相互作用。(余琴)

 

读完这两篇文章,我认为新课标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新课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点让我深感教学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人。(吴雨甜)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并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课程中,不仅是在逻辑思维方面需要培养、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多注重,学生数学建模、问题解决等的能力养成。强调以学习逻辑整合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重组学习经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以结构化的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裴晶晶)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一理念强调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实现教育的公平和高效。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因材施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金娟)

 

阅读感悟: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修订代表着我国教育进一步落实国家意志,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新课程修订再次强调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具体课程的学习逐步养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成为衡量学生的新标杆。教师也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徐旖晴)

 

我阅读了崔允漷关于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后,深刻感受到课程改革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新课程强调情境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及学科实践,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课程内容结构化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提出,也为教学实践和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些新理念和新方法,将帮助我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沈晓怡)

 

崔允漷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犹如在教育的迷雾中点亮一盏明灯。他清晰地剖析新课程的理念与架构,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这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真正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至关重要。要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助力,努力打造更优质、更具活力的课堂。(朱淅园)

 

通读两篇文章,令我学习了在大单元的学习环境下,需深刻认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计算、思维等基本技能,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验探究活动等,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助能力。(翁燕芳)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较大的教学单元,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如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沈洁)

 

读完这两篇文章,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努力在研究与实践中提升自我。应该在教学中做到精准教学,要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及时反思,反思是从双基到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作为新课标时代的语文教师,要主动适应新课标,努力形成高效的教学方案,并且应该积极实践。比如学业质量标准这个方面要关注注课程目标,不能只关注内容标准,素养目标不是信息目标。(陈杨)

 

“学历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对现代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教师,在设计学历案时,我们应该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让学生被迫的接受知识。(张又方)

 

在读完新课程下的15个核心概念解析后,我对其中的大单元感触最深。今年三年级的英语教材进行了改革,较之以往就是以大单元为单位,而不仅仅是单课时。就像三年级这本新版译林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big question和lead-in大问题,单元内容围绕主线进行编排,和旧版书本相比,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都更加明确。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考探究。(吴佳)

 

崔允漷教授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深度解读,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教育的未来画卷徐徐展开。他强调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不仅提升了教育的内涵,也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新课程设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而非单纯知识的灌输,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革新。崔教授的解读,让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和引领者。(陈丹蕾)

 

新课程下的15个核心概念,其中单元学历案是我们英语学科最近经常提及的话题,我不仅在本次线上学习中理解了它的概念,核心素养等,还查阅资料,明白了它的实施步骤:单元规划与分析,指定单元学历案,课堂教学实施,学习评价与反馈,教学反思与改进。学历案是教师对教材 行过教学化处理 为学生专门设计的 学材 比教材更容易读懂 而且还是学生 习真实轨迹的记录。(何晓洁)

 

在英语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发现了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在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过程,在平时教学中我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找出了单元的主题和核心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例如,在某单元的教学中,我发现该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于是我就围绕这个主题,将相关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进行整合和重组,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们增强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感。(徐菁霞)

 

通读了两篇文章,我对于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意义了解了更多。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知识的整合与运用,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会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将相关的知识点、技能和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大单元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孙静娴)

 

在新课程中,崔允漷教授特别提到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包括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基础。在新课程的大任务教学中,学生由“静听者”转变为“工作者”,完成任务对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也很有吸引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任务的解决给学生一种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王诗梦)

 

大单元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将知识整合成大的学习单元,不仅使学习路径更加清晰,还促进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它鼓励我们跳出传统框架,通过项目式、探究式学习,主动探索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这种教学方式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一次深刻而有益的体验。(俞培琪)

 

阅读上述内容后,我深刻感受到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其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修订不仅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更是实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总纲。此次课程方案和标准在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优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的建议和要求,也为教学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依据。这些突破和创新,将有力推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李文杰)

 

本周的两篇文章指向了新课程的内容,这就让我想起了上周的问题“语文要如何育人?”在日常工作中要着重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肯定的,课堂的意义就是用特定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知识道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设置了大任务概念,通过不同课文来训练同样的单元任务,可以给学生更多有关能力培养的训练,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思维来提炼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不是用公式进行答题。新课程建构的情境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实现知识。情境和学习者经验有相互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把知识点融合到日常生活经验中去。(袁晨曦)

 

新课标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新课标强调,过程评价的目标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交流写作和自我调节等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这让我认识到,评价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王静丽)

 

崔教授详细解读了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方面。他特别提到了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这些突破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还强调了学科实践的重要性,提倡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核心概念中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为学生的学业成果提供了全面的评价依据,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朱晓珍)

 

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的具体要求,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基本原则的明确,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原则,让我们能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周心怡)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阅读让我了解到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修订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通过完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实施要求、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和突出核心素养等措施,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变革、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促进教育公平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多个方面。(王冰洁)

 

读完崔教授的文章后,我对其中大单元教学深有感悟:大单元教学让教学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进度和策略,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在一个大的主题情境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价值。这种富有创新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去钻研学习(吴宇浩)

 

读完两篇文章后,我对过程评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新课标提出的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全面、深入、持续的评价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交流、作业分析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问题所在。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我们要知道,过程性评价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完全取代其他评价方式,如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等。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李文倩)

 

通过两篇文章的阅读,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义务阶段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学内容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15个概念解析中提到语文学科不仅涉及到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还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整合、串联这样的学习任务群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徐雨秋)

 

崔允激教授主要从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四大突破和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方面进行阐述。崔教授提出新课标修订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底,谈到针对义务教育特点,聚焦课程育人本质,应从方向、对象、目标、实施机制和育人方式五个方面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老师们明确了未来教育的方向,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传统的课堂模式,打破碎片式教学,从单元整体提供思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翁吴倩)

 

新课程的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其中一项核心概念是大情境,就我英语学科而言,大情境贯穿了整个单元的教学,也可以说,整个单元的教学都发生在这个情境中,因此在我们英语教学中,要选择好一个情境,这样学生才能融入其中,并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实现知识、情境和学生的相互作用。(钱陈裕)

 

学习了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其中对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有些许感悟。此次的课程标准有四大突破——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内容结构化、育人方式,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让教学充满挑战。该用什么合适的教学方式,该怎样提升学业质量都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但此次学习给我一点启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成为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学习新评价,让学生由扁平的思维转化成大单元思路,整体学,立体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互通能力,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周晴瑶)

 

课时目标虽然具体,但过于琐碎可能导致教学缺乏整体性。采用单元目标和学期目标能够帮助老师从宏观角度把握课程,确保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型在面对素养本位的教育要求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方式。素养本位的教学强调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培养,这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通过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周梦婕)

 

通过学习和理解崔允漷教授对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教育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新的启示。首先,我认识到新课标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新课标提出了跨学科整合的理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让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将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对现实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於婧)

 

崔允激教授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中提及了新课标的突破,其中有对于核心素养,对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解读,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做人。对于大单元教学他提及了新式教学设计——单元学历案,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充分的分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视角着眼于单元学习,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王静怡)

 

新课程下的核心概念中,我对大单元教学策略有所感悟,随着小学语文教材及课程标准不断变革,传统以单篇、单课时教学为主的模式已不再受用。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大单元教学研究,结合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从整体视角对单元教学目标和任务加以优化,从而使得大单元教学更具整体性,帮助学生掌握单元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我会不断尝试优化,希望能切实实现从单篇课文走向大单元的目标。(王苹)

 

语文大单元教学就是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胸中有全局,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要点置于整本书的结构网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落实于教学实践,从大处着眼看整体性,从每一个单元结构内部看整体,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设定整个单元的合理目标从而实现目标并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为真正落实语文素质教育,就应该从整体出发,把语文的每一个单元看成是整本课本的结构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游离的。最后我想说,大单元的学习让我了解到,我们可以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序,以单位为整体,贯穿到局部。我觉得这样学生也是能接受的学问课堂需要深思与不断的学习的,一种突显的创新,一次新奇的学习,都是巨大的收获。(张星宇)

 

核心素养、情境创设、知识体验、动手能力、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是新《方案》提出的新改革、新举措、新要求,我们要明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是素养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离开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切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中楼角。为此,我们以往多年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好的传统一定要传承,我们通过强化训练、刷题提分行之有效的做法还是要坚守,而要在坚守的基础上改革、在改革基础上创新,在创新基础上提升学生核心素。(朱豫)

 

学习了崔允漷教授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解读》,我对课程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课程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旨在培养学生能做成事的关键能力,愿意和习惯做正确的事情的必备品格以及寻求或坚持把事情做正确的正确价值观。课程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反思自己在课程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不断将所学到的知识积累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到的各类知识去做成当下正确的事情,这就是课程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体现。(杨慧娟)

 

文章围绕“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我们研究了为什么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等多方面内容。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方面内容,要求学生做到“遵守纪律、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而统领目标、引领教学、变革评价则向我们解释了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学立案”作为“大单元教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得到了详细介绍。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我们必须努力破除课程壁垒,连贯各个章节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顺、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冯依晨)

 

读完崔允漷老师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让我对英语教学也产生了一些共鸣:义务教育新课程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课程理念上,强调核心素养培养,就拿目前的三年级英语教学来说,需注重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启蒙。在课程设置方面,明确了英语的课时安排及在整体课程中的地位,保障教学的系统性。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科实践,三年级英语课堂可增加互动、情境式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评价体系要求多元综合,对于三年级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掌握,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兴趣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汤晓玲)

 

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体现了课程育人价值的要求,是教学设计和评价的依据和导向。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提升。(张洁)

 

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丽、课程标准是看得到的风景、教学目标就是走得到的景点。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树”起来的。教育目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在崔允漷的口下有了生动的阐释,对于教学而言,课程内容是我们最先关注的,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学,怎样学。课程内容就是学习经验,并将课程内容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要抓大放小,要看得见人,看得见素养。所以,要从单元目标切入,再往上关注学期目标。从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将目标分解与叙写。(陈佳慧)

 

崔教授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为我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设计。在数学教育中,我往往注重知识点的分散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崔教授提出的“结构化”理念,正是强调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崔教授关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论述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数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应用,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张宇婷)

 

从青年教师视角审视崔允漷对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我深感其对于15个核心概念的剖析既深刻又实用。这些核心概念如“核心素养”、“大概念”、“学科实践”等,不仅为我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策略。特别是“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要求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崔允漷对于“大概念”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强调,大概念是学科知识的核心,是连接学科内外的桥梁。这启示我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学科的本质和规律。
    总的来说,这次新课程解读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我将努力将这些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陈王洁)

 

崔教授提到的主题式学习让我感受颇多。主题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综合素养的有效方式。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直处在相对统一、固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因此,在设计主题式学习内容时,我认为我们应该注重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在新授、练习和复习这些相关节点,要顺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盘活学习内容,为学科育人赋能。(沈祎菲)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学习了课程修订的内容后,我深感责任重大。课程修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了育人蓝图,为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了方向。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让我认识到教案改革的紧迫性。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要求我们以高阶位目标为导向,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单元学历案。评价的三条变革路径也提醒我们要改进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品格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践行课程修订的理念,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季鑫鑫)

 

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以培养学生素养为核心,有力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碎片化状态,将知识巧妙地整合为一个个闪耀的大单元。
   就拿三年级下册的传统文化单元来说,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和团圆意义;探索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认识屈原的爱国精神,体验包粽子、赛龙舟的乐趣;品味中秋节的诗意,赏析关于中秋的古诗词,品尝月饼,体会家人团聚的温馨。通过这样一个大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对文化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大单元教学要将多个课时结合在一起,结构化思考操作,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张雅琼)

 

崔教授不仅深入剖析了新课程的核心概念,还结合具体案例,生动展现了这些概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他的解读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第二篇文章的学习,我对新课程中出现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帮助我更加清晰地把握教育改革的趋势,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同时,这些概念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和视角,有助于开展更具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科研工作。(张怡婷)

 

重温了课程教育的五个基本遵循,在“育人为本”“因材施教”“面向未来”“注重关联”“突出实践”的要求中,我感受到始终将学生置于本体地位,将“用心良苦”“自我牺牲”等个人情绪和体现个人情绪的行为滞后的重要性。一个苦哈哈、不快乐的老师是很难因材施教的,是很难面向未来去探索新的课堂实践的。因此我要时刻提醒自己,育人先育己,调整心态,用开放包容的心胸去面对学生,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看见学生的闪光点,在日复一日一点一滴的改变中,真正变革育人方式。同时,作为教师,我需要跳脱出只阅读文学类书籍的藩篱,广泛涉猎,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和跨学科知识积累,加强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注重课程关联,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趣味性。(杨露)

 

崔老师提到了教育改革的四大突破,这些突破不仅重新定义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式,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科实践的价值。
课程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全面育人的转变。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关键能力,还要形成必备品格,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不再仅仅关注分数和排名,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学科实践是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科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科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陆敏杰)

 

《新课程下的15个核心概念解析》对新课标进行仔细分析,让我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钱佳妹)

 

驾驭教材,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周秋冬)

 

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满足教育发展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需做到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构建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潘飞)

 

以体育学科为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大单元教学不仅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价值,还着力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会、勤练、常赛”的一体化课程理念下实施体育大单元教学,围绕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融合式的全方位育人,同时每一方面又可以发挥其特有的育人价值。 大单元教学有效的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繁、浅、偏、断”的现象。在大单元教学实施困境中,体育教师要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注重学生体育的全面发展,积极指导学生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站在更高的视角,转变教、学、评的教学思想观念,重构学、练、赛的思维模式,深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做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