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周线上学习资料及学习感悟
日期:2024-10-18 12:55:28  浏览量:0

“平心静读”青年教师读书营线上学习资料(第七周)

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

(附“改课”的5种策略)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以提升办学质量。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结合的结晶。

今日的学校必须为明日的社会造就拥有“主体性觉悟”的“探究者”,而不是“记忆者”。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

改变学校,为什么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依靠改革创新,而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要回归到课堂。学校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必须要向课堂四十几分钟要质量。

许多人可能读过日本佐藤学教授创作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此书影响很广,不仅在日本,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研究领域也有一定影响。之所以对我国影响很大,是因为佐藤学教授所讲的例子在我国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影子,所讲的道理也适合我们教育的实际情形。

我国目前许多中小学课堂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模式的藩篱,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选拔人才“一考定终身”的老大难问题。

“应试教育”的课堂模式是“满堂灌”“独白式”的“记忆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的“学”;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少数尖子生的提高,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一百年前陶行知诟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状况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怎样改变课堂?

如何改变课堂,对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

(一)改变课堂,要从“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

要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采用诸如问题学习式、项目学习式、自主学习式、合作学习式、体验学习式、调查学习式等教学模式,借助一系列思维工具,诸如维恩图、概念地图、坐标图、金字塔图表、套盒等,充分发挥思维工具的两大特性——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展开活跃的探究,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

“探究”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实践,一种孜孜不倦地探究未知世界的活动。探究永远是基于共同体的,而共同体也永远是基于探究的。这种共同体的最大特征是共同探索真理,学会思考,并且奠定社会的基石——人际纽带。

在这里,关键的课题在于教师的角色转变。

(二)改变课堂,要从“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

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而是促进对话的提问,等待学生的表达。在课堂的对话性实践中,学生彼此相互尊重,倾听对方的见解,形成彼此的主张,发现各自的困惑,展开互补的讨论。“对话”是学生“思考”的外化。在课堂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声音,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保障课堂作为“多声”对话的空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倾听那些反映“学困生”的“声音”,可构成深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契机。

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不是单单的自我对话、反思,而是与教室里的教师、教材、其他同伴、环境等相互交流,相互感染,相互启发的一种行为,彼此从中才能真正地学得更深更透。

(三)改变课堂,要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

1.课堂教学需要“模式”

(1)模式是前人积累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指涉范围广,标志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模式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它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通过积累而得到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

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模式可以规范思想,强化人们思想的转变。为什么明明知道“模式化”的东西有许多弊端,还有那么多人,尤其是管理者去研究、探索、尝试它,甚至还出现了“模式热”?因为一种教学思想在没有具体为教学模式的时候,是难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种教改实验的成果在没有形成模式的时候也是难以推广的。因为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教学思想的创新只有通过“模式”才能展现给大家,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模式”才能使大家认同他的观念;因为对于管理者而言,转变自己容易,转变别人的思想是需要非常漫长、艰辛的过程。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的思想好转变,一百个、一千个,成千上万个教师的思想转变就是个难题。那怎么办?有思想、懂实践的领导者就设计了一个个“模式”来引导、规范、强化人们思想的转变。有了“模式”,再加上强有力的行政指令,你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

(3)模式与整体、个体的实际教学状况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整体而言,例如一所学校,假如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较低,这种情况下以“模式”来注入活力,来唤醒大家的学习、探索的热情是比较适宜的。假如是教师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要鼓励素质高的教师自拓新法,形成风格来带动其他教师。更要采取得力措施来敦促、保证素质较低的或年轻的教师从一招一式的“模式”学起。

2.课堂教学不需要“单一模式”

(1)教学需要模式,但不需要“单一模式”。未来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多元、多样,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个体化。

历数近些年的教学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主题教学、创新教学、合作学习、导学式、双主式,尝试教学式、自学辅导法、八字教学式、六步教学法、循环大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等等。虽然这些模式有些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那一套,但不管怎么说,都为改革吹响了进军号,唤醒了沉睡的教育大地,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向课改高地进军的热潮。

比较我国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发现,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在“学、导、练”三个字身上做文章。课堂上,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的作用,都用学案来“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注意控制作业量,或者是实施“零作业”策略,等等。

 比较古今中外的这些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它们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由单一型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由手段陈旧向日益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等等。

(2)单一模式是刻板的,一以贯之的使用,会走向僵化、兴趣索然,衰退和灭亡。教育的改革,仅仅靠几个模式是不能成气候的,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素质。这一点对于尝试了“模式”的人来说,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教育家于永正先生,一生研究、尝试了无数语文教学模式,最后觉得还是教者的素质重要,有了素质,教学就可以删繁就简,随心所欲。

(3)无固定模式的模式是最高一级的模式。教学中,不可能存在万能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情境,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真缔就在于对旧教学模式的改造和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因材施教的“多元模式”。

(四)改变课堂,要从搞“模式”转变为讲“思想和原则”

1.课堂为什么要讲“思想和原则”?

(1)模式是教学艺术的初级阶段。无论教学模式发展到何种地步,都只能是操作及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它还处于教学艺术的初级阶段。还有比它更稳定、更高级、更本质、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等。

(2)模式不是万能的,但思想原则确是万能的。因为思想原则决定模式,原则是思想的凝练和体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命运,就要先改变我们目前的教学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从改变思想做起。一旦有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形成了原则,就会有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体现这种原则的行为是诸多因材施教的“模式”。

(3)没有思想原则,只有模式,是僵化的机械性活动。为什么那么多人学到了卓有成效的模式之后,回到自己的学校却不能复制第二个、第三个?因为只学会了模式,而没有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不会应付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因为别人的思想和模式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文化。

2.课堂要讲哪些“思想和原则”?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方法规律,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由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实践面临的课题不同,教育家的哲学观点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因此古今中外教育著作中提出的教学原则的名称、数目、内容和体系纷繁不一。总结一下,主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启发式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师生协同原则、反馈调节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等。

这些“原则”,在应试教育为主的今天,少数是亘古未变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而大多数则被急功近利的现实弱化,甚至是遗弃。还有一些经实践证明是可以奉为原则的东西却没有列入其中。

40多年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要使课堂省时高效,只要抓住下列的几条原则并认真落实就可以了。

(1)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指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孔子的教学实践为后人提供了典范,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目前,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的最有效方式是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2)巩固性原则。教学中需要不断安排和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巩固是在在理解基础上的巩固,巩固要科学施法,方式要多样化,除各种书面作业,还要善于利用调查、制作、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巩固知识,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内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原因之一是作业量大。教师应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3)及时反馈调节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学的知识最好当堂理解消化,师生要及时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恰当地调节教与学活动。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要检查测试,并及时予以等级或分数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次作业都要首先组织学生自批改、互评。作业一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对不认真完成或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有补救措施。

及时反馈调节的有效方式是堂堂有测试卷,当堂进行互批互改,当堂总结反思,提出改进措施并积极行动。

(4)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完成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应通过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以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教案,是“第二次备课”。

“后教”应注意问题:明确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共性的内容,学生会的一律不教;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即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或错、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要补充;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上升到理论,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

(5)精讲多练、精讲精练的原则。“精讲多练、精讲精练”原则,是课堂省时高效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原则。

第一,精讲。精讲是针对教师每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而言,既是数量上的要求,也是质量上的要求。“少而精”就是精讲所要求的辩证的统一。“不讲”是指凡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律不讲。讲与不讲以及怎么讲要根据具体内容、具体教与学的情况,视效果而定。精讲从时间上说,如果一节课是40分钟,教师讲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平均以15分钟左右为宜。

精讲讲什么?这需要根据不同科目及不同内容而定。一般地说,要讲明以下几点:①学习方法和要求。如审题方法、解题技巧、考试技能等。②知识的拓宽、迁移、类比、推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③学习的疑惑和盲点。如知识重难点、易混点、考试失分点等。④知识总结、应用及规律等。

第二,多练与精练。“多练”不是搞题海战术,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练习、展示的机会,并引导学生通过“锻炼”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自主理解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精选习题,切忌讲量不讲质;第二要深化,通过“练”这一环节,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通常来说,“精练”要练学生难懂的地方、易混淆的地方、有常见错误的地方和中高考等考查的重点。练,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并有效地平衡机械性训练和开放性训练之间的关系,真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做到:

①习题设计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开放性。基础性是指课堂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不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层次性是指练习设计要有梯度,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开放性是指题目的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②筛选那些可以从中归纳出一些解题思路或知识迁移应用的一般方法的题目来练习。还要注意综合各知识点,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即扎实掌握、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并有利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③精心汇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和误区等。

“少练”可以是“精练”,“多练”也可以是“精练”,“少练”“多练”是练习的数量问题,而“精练”则是练习的质量问题。“少练”不一定“精”,而“多练”也不一定“不精”,关键在于练什么和怎么练。

“精讲多练”和“精讲精练”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精讲多练逐渐向精讲精练过渡是“讲练结合”所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省时而高效”的大目标。

(6)从严管理的原则。严管理的原则,是课堂省时高效,教学省时高效的基本保障。

(五)改变课堂,就是要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

1.什么是原则化高效课堂?

原则化高效课堂,是以遵循能够“省时高效”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课堂教学。倡导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就是强调教育要回归理性、回归常识,不搞花架子,要注重实效,不浪费师生的时间,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就是要倡导我们的教学要多快好省,避免少慢差费;就是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解放我们的老师。教学也只有遵循原则,不拘泥于某种僵化的模式才能永葆青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如何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

(1)明确上述但不限于上述所列的“思想和原则”;

(2)每堂课都遵循这些“思想和原则”来组织教与学活动;

(3)形成“原则化”的多种模式,例如先学后教的原则化模式是“先学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系列教学操作的方式方法;精讲多练、精练的原则化模式是“精讲讲什么、怎么讲;多练、精练练什么,怎么练”等系列教学操作的方式方法等。

3.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校长的思想要先变。改变课堂,校长首先要改变思想,然后还要有坚强的执行力和坚定的信念,敢于承担责任,善于破解教师思想转变的难题,要坚持干上个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见成效。校长的思想转变了,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转变;教师的思想转变了,课堂才有可能改变。

(2)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未来教育,我们需要多多关注家长,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学校教育只有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才能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重视非教学素质的提高。非教学素质是教师的气质、性格、工作理念、作风、态度、责任感等虽不直接与本学科教学联系,但又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个性化因素的总和。“非教学素质”的基本内核是“严”,如庄重而威严的气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严于律人、律己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严师出高徒的敬业理念等。

非教学素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以“严格”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为基础的,但“严”一定要注意讲科学:要努力、要付出、要适度、要持之以恒、要严中有爱,以对学生终身负责为出发点。

非教学素质有许多是天赋的,但后天有意识的、积极的自我养成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每位做教师的都有形成良好非教学素质的可能,都有提高非教学素质的必要。

(4)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作用:辅导作用——有问题互相商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定夺,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检查督促作用——层层检查督促作业完成状况,科代表检查小组长作业,小组长检查组员作业,并且及时填报作业完成状况登记表上报老师和发送家长群等。

(5)懂得作业与成绩的理性常识。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作业少,成绩又不差,就懂得了教学的真谛。

(6)强化观念,淡化设计。讲究教学的效益;讲究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确定,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来确定;讲究教学要具有内容的现实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探索性、目标的多元性等基本特征;讲究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成功机会服务;讲究全面发展、民主教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教学;等等。懂得观念决定设计,淡化设计,不是不要教学设计,而是不要冲淡主旨,冲淡系统观念的主导作用。

教有法,而无定法。“无定法”的前提是“有法”,当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法”的精神实质之后,才有可能抛开一个个“个体的法”,融会贯通于“多法”,进而形成一种并非是具体方法的万能的“思想方法”,这时的课堂教学,就是无法胜有法的“因材施法”。

(作者:武宏伟 出自光明家教育)

李政涛:高质量的教研怎么做?教研活动“九步法”

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提出一个“欲强教师,先强教研”的提案,要让教师强大起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不能只进入教室上课,而应放在日常教研。

一、“一体化贯彻”的教研机制

教研坚持几个导向很重要。

首先是问题导向,重在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难题。什么是“研”,“研”就是要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实际难题扩开、解决。

每个学校都有教研组,每个地区都有教研学习活动,但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教研低质量甚至无质量,比如说散漫化、碎片化、形式化、表面化、单向化、一刀切,无视学科特性,无视教师特性,所有学科都是一种教研机制,教研方式。

很多情况下教研是被动的,老师只是在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我理想的教研应该是全员主动式的教研,主动介入,积极表达,而不是旁观旁听,隔岸观火。

教师要学会把自己沉入进去,所有的学习都在这句话。

以往的教研有这么多问题那应该怎么办呢?怎么解决?大家要有积极主动导向,要建立起解决这些问题的教研机制。

以上海教育为例,上海的学校特别善于建立起“一体化贯彻”的教研机制,实现高质量教育。什么叫“一体化”,什么叫“贯彻”?我1989年大学毕业就在中学当老师,我现在听课评课800多节,参与了不计其数的教研活动。要实现课堂高质量,必须把握课前、课中、课后,缺一个环节都不行。

教研也是如此,高质量教研必须实现教研前、教研中和教研后三个阶段的衔接贯通。

二、教研前:前移三件事

我们的实验学校创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教研机制,叫做前移后续式的教研。

先说前移,比如决定了下一周教研活动是大单元教学,时间定了,主题定了,这一周干什么?每个老师这一周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做文献综述。把握大单元教学已有的想法和做法,这叫前沿导向。了解把握前沿,避免从零开始。我最理想的期待是做了大单元教学,每个老师走出教研现场,都能自信地说,我就是大单元教学的前沿。

第二件,教学尝试。多在自己的班上试一试,这叫探索,每个老师都是教研活动中的探索者,不就把自己放进课堂了吗?

第三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因为做了文献综述,进行了尝试教学,一定会有问题困惑,这叫问题导向,带着自己的问题,准备进入下一周的教研,把每一次的教研都变成解决自身问题、困惑的工作。

三、教研中:教研活动九步法

高质量的教研一定要有高质量的教研过程来保障。在我看来,理想的教研一定是全员主动卷入或者介入式的教研。我们实验学校设计了教研活动九步法:

第一步,上专题实践课。

这些年,我们学校研究过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思维导图、小组合作学习、深度学习专题。我以小组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举例说明。

1.小组合作学习专题教研

第一,先训练再过渡。要提升教学质量,一定要给孩子训练,不能只讲道理,要训练他们怎么学会和别人合作?从哪里开始学?从同桌同伴两人开始,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适应以后再过渡到小组合作。很多老师忽略了这个细节,匆匆忙忙,一开始就直接跳跃到小组合作,缺少必要的前提和准备。

第二,合作前让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实践。先自己想想这么做,再找小组里的同伴交流研讨。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避免因为抓合作学习的能力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是否需要选择合作?你会发现,有些问题同桌两个人合作解决是可以的,一个人学习也能解决,没必要安排小组合作。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备课就尤为重要。备课时一定要想明白这个内容是不是适合小组合作或者非得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解决。

第四,小组合作学习怎么最适切?比如安排多少人合适?安排多少次比较合适?安排多少时间是最好的?怎么避免形式化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不能只是表演化,只安排十几秒。它应该有时间底线,至少不能低于几分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观点是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能少于3分钟,但是具体多长还是遵循弹性化,应该根据学情学段和执行难易程度安排。

第五,如何分组?现在比较流行所谓同质分组、异质分组,不同的分组方式,各有利弊。不同类型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普通常规学生、还有潜能生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好处?可以进行差异资源利用,差异是不能抹平的,只能去利用它化为教与学的差异资源。毛病在哪里?对于学霸类型的学习高手不公平。高手怎样才能不断成长?必须不断接受同样是高手的刺激和挑战。所以我们小组合作也不要固定一学期一学年一直是同一批人一个小组,可以根据学情安排小组成员。很多中学都在尝试走换制实现不同的分组方式。

第六,注意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如果他一张口就说“我认为我发现”,那这是不行的。怎么说合适呢?应该说“我们小组发现”“我们大家发现”。这个是小组合作,你应该代表整个小组而不是个人。当然可以讲自己的发现,但不能只讲自己,这非常关键,否则前面的合作学习基本无效,这只是个人在思考,是个人的观点。

第七,代表发言后老师怎么来评价和反馈?首先你评价谁?很多老师习惯性点评小组发言代表,但其实最应该评价他背后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这才是正确的评价对象。说到底,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评价小组而不是评价个体。

第八,如何引发、走进小组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小组合作结束后常常会出现报幕式的交接。每个小组各说各的话,非常割裂。这需要怎么解决?需要老师的教学实力。第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之前老师就应该站出来提要求:第一小组代表讲完后,其他组在介绍自己的观点之前需要对前面小组的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启发、提出质疑或者给前边小组提出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再来分享自己小组的成果。这样一来,组与组之间就互动起来了,不是各干各的。

第九,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巡视也有很多讲究。比如什么是最佳巡视,教师怎么走最好,什么时候是最佳说话点?站在哪个方位说话最好?这些都是细节。

教师要避免三大误区:一是唠叨啰嗦,形成干扰。二是自始至终只对一个小组轻声细语地点拨和引导纠正。当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亮点的时候就不能轻声细语了。要抬起头,面向全班大声说出来,让其他小组都听到,相互提醒,相互学习。三是自始至终沉默不语,只做旁观。所以小小的形式,却需要注意很多细节。

第十,小组合作学习应该让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讨论过程中做批注、做记录,提升学生倾听能力。在我看来,倾听是一种经常被人遗忘的核心素养。你看现在有很多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奇葩说》、《脱口秀大会》等,这些节目都在传达如何说给别人听,却很少展现如何听别人说。倾听也是一种善心,认真倾听表达了对发言人的尊重,这就是良好的教养。

怎么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有哪些具体的要求,要怎么做才是认真倾听的学生?

1.当别人发言的时候,你要专注,不要走神,不要做小动作;

2.一边听一边理解,听明白别人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

3.一边听一边做比较,比较我和老师、同学的不同;

4.一边听一边养成动笔的习惯;

5.一边听一边在心中对老师和同学做评价。

这五点做到位了,才叫认真倾听的学生。因此,合作中提醒孩子们养成动笔的习惯就是培养倾听能力。

2.深度学习专题教研

首先是真实。我现在听课评课,对一个现象非常敏感,那就是课堂里流畅的现象。一节课里老师布置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习任务,孩子们都能异常快速、流利、准确的回答,一堂课没有任何磕磕绊绊。

对此,我一定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学生课前这些东西他都会了,只不过上课把他已经学会的东西再现而已。

凭什么说这堂课的学习是真学习,那堂课就变成假学习了?判断真假学习的标准是什么?

比如说当给孩子提供一个复杂问题让他去挑战的时候,学习就真实发生了;当学生拿到问题任务,皱起眉头,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学习真实发生了;当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思考与实践的时候,学习真实发生了;当学生有了个性化的主张、个性化的观点、个性化的判断、个性化的方法、个性化的表达的时候,学习也真实发生了。

什么叫深度?深度学习要回答这个问题,深到哪里去?

第一,深到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课堂充满思维含量。

第二,深到情感,情感和学习也可以很有深度。

当年我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有一期访谈了张桂梅老师,很打动我,背后是情感。

情感为什么重要?情感是通向生命的体验,情感教育不可或缺。

这次新课标有一个核心概念,叫学科实践。学科实践怎么理解?学科实践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历获得体验。

体验为什么重要?古人讲的学问叫“体知”之学,“体”是身体的体、体验的体,有体验的知识的习得和没有体验的知识的学习完全不同,而今天人类科技文明发达的时代,人类的情感世界、生命体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三,深到审美。每个学习感知、感悟创造和表达也可以很有深度,每个老师都需要把自己所教学科的美在课堂上表达出来,用美来打动学生。

第二步,做专题报告。

上课老师所在教研组的组长或者备课组长,讲一下教研组的研究目标、研究过程、研究方法,还有研究成效。在研究成效上,特别要讲讲学生的变化、教师的发展,以及因为有了这一专题,教研组文化有哪些丰富和提升。

这一步最重要的目标是提升教师提炼经验和表达经验的能力。

第三步,上课老师进行专题说课。

第四步,组内同事评课。

第五步,提问质疑。

可以是其他年级备课组老师、其他学科组老师提问质疑,这就出现了所谓的“跨学科教研”,我们也称之为走入异域的教研。

第一节课,语文老师进数学老师课堂,听数学老师怎么用思维导图;第二节课,数学老师进语文老师课堂,听语文老师怎么用思维导图;第三节课,两个学科组老师坐下来进行联合教研、联科教研,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第六步,团队回应。

有的问题由上课老师回答,有的问题由组长回答。培育、打造、锻炼团队。

第七步,专题评课。

这两个词很平常,但很值得品味。

什么是高质量的评课?我一直把会不会评课视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懂教育的标尺。很多人都会议论教育,谈论学校、校长、老师,这是站在外面谈教育。

什么是站在里面谈教育?要进入真实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评课。

理想的评课有很多标准,今天重点讲“有思想的方法和有方法的思想”。一般人评课有两种极端,第一种是只能就方法说方法,就操作谈操作,说不出方法背后的理念是什么。教学方法没有思想、理念,就没有“魂”。我听过很多没有“魂”的评课。

第二种是只能就思想说思想,就理念说理念,就问题谈问题。一种教学思想没有方法,是没有“根”的。

最高境界的评课,是有魂有根的评课。

尤其进行“专题”评课,就更有挑战。对课堂的理解、诊断、建议都要放在专题的背景之下。

比如,今天上的是单元教学,那么你评一评,今天两位老师在单元教学这个专题上有什么推进吗?有什么突破吗?做出了什么贡献?因为这两位老师的课,他们教研组对单元教学专题的研究做出了什么贡献?

这件事很有挑战,因为我们不是就这两堂课说这两堂课,而是要把这两堂课放在专题的背景下来点评。这要求我们了解前沿,把握单元教学的整体趋势。

第八步,二度反思。

特别是上课老师,听了这么多老师提建议、提问题,要反思有什么收获、启发,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可以进一步吸纳到后续教学中。

这一步是千方百计提升教师的现场学习能力。每次教学和教研都是现场学习的机会,老师的倾听能力,以及对教学、教研资源的捕捉、利用、整合能力都要得到锻炼。

第九步,教学重建。

把教研活动的收获化到重建课里。我个人非常看重重建课,未经重建的教研,一定是不扎实的教研。要以重建课来收尾,形成闭环。

周一到一所学校去听两位老师上初建课,然后评课、提建议;周三,听同样两位老师上重建课,再评课、提建议;周五,再听两位老师上二度重建课。它背后的理念就是让教师经历持续的教学重建过程。这给老师带来的成长价值是非同一般的。

实话实说,教研活动九步法是理想状态,不可能每一次教研都做到,但可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比如我就特别看重给老师二度反思的机会,人都是在反思中成长的。

四、教研后:后续三件事

第一,反思。人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的,教研活动就是给老师们反思的机会。留点时间自己想一想这堂课,有什么收获,我为什么成长?这就是教研活动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导向,我们称之为叫成事成人。上课、教学、教研都是做事,思考事情做成了,做事情的人成了吗,教研活动参与了,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成了吗?

第二,实践性后续。在自己的班上再上一堂重建课,教研活动之前,自己的课叫初建课,是没有教研活动的;有教研活动参与再上课就会不一样,那就是重建课,后续我们也称之为重建性的后续,把教研活动的收获、启发感悟划到自己的重建课,把听出来的、看出来的、说出来的上出来。

第三,写作性后续。写出好的案例,特别是特例,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教学论文。写很重要!同场竞技不同职业的人有各种技能,厨师怎么做菜,医生怎么诊断病情开药方,教师有什么?有六课技能。

第一,你会不会立课?

第二,你能不能上课?上课是老师看家本领,教育家上课上出来的,这是教师成长的根。

第三,你会不会说课?说出你的个性、风格和创造。

第四,会不会评课?

第五,会不会观课?同样是观一堂课不同老师得到的结果是千差万别的。

第六,你会不会写课?有的老师是能说能讲能上能做,就是不能写。不能把他上出来的、说出来的、做出来的写出来,讲的时候振振有词、自信满满,一落笔就不行了,缺少写课的技能。而写课还有重要的目的,它不仅是技能,写课是一种留存,是一种凝固。

我常常说每一堂课都是创作的过程,每一堂课我们都要留下属于自己的课堂,如何留存,只有写下来。多年以后我们离开工作岗位,什么让我们引以为豪?第一,你能自豪地说我培养了多少学生。第二,我留下了多少精彩的课堂作品,写就是这个留存的本领。

前移三件事情、教研活动的九步和后续三件事情结合起来,这就是我眼中高质量教研。

(作者:李政涛  出自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网)

青年教师学习感悟

阅读了两篇教学方面的专业文章,我收获了很多。以下是一些我的阅读心得:
一、对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传统的“满堂灌”式教育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很难让学生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一节好的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此同时,课堂的模式转变也相当重要,由模式单一的课堂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多元模式课堂,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现代化的同时,也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当然,改变课堂还需要遵循原则。我们应当以原则为指导,升级自己的教学观念,努力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
二、对于教研

教研活动是老师们学习,研究如何教学的过程。而大部分情况下,老师的教研活动都是非主动的,这样的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效率不高。教研活动应当重视发现教学实际中的难题,并且主动地思考、解决它们。而一次好的教研活动,必须关注教研前、中、后三个部分。教研前做好准备,重视前沿导向,主动探索、思考。教研时应当注意方法与深度,做好专题报告以及说课、评课等工作。教研后的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与教师工作息息相关,它们既是教师工作的基础,也是关键。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与反思,我对教学教研的认识能更上一层楼(唐尧)

 

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当顺应这种变化。家常课为了赶进度,大多数采用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学生逐渐失去了思考能力,思维上变懒了。对老师来说,怎么改变课堂,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课堂教学模式是千变万化的,最根本的还是要以生为本,达到省时而高效的目标,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师在上课后,需要更多地进行深度反思,把自己的感悟、理解以文字的形式写下来,写的多了,对于自己的写作成长肯定也有很大的益处。(王诗梦)


传统课堂模式确实需要改变,我觉得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增加互动和实践,课堂才能更加生动有趣。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但看到学生们的进步和成长,一切都值得了。我想对改变课堂加入以下措施

1入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2利用多媒体工具丰富教学手段。
3布置实践性作业,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4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孙静娴

 

阅读心得:在课堂中从传统的单向教学转向师生互动中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式教学使我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学生的反馈可以更好的让我把握训练强度,能够更加合理的安排训练量,从而共同营造了一个活跃、生动的学习氛围。(雷俊伟)     

 

阅读李政涛教授关于高质量教研“九步法”的内容后,我深刻体会到教研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九步法”,教研变得系统、有序且高效,每个步骤都紧密相连,从实践到反思,再到重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全员主动介入的教研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打造高质量的教育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我深感这种教研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王淇)        

 

这篇关于打造原则化高效课堂的感悟深刻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强调了因材施教、巩固性、及时反馈调节、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等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校长转变思想、发挥家长作用、提高教师非教学素质、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等先决条件。这让我们认识到教学应回归理性,注重实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 苏杰锋)

 

阅读后,我深感其提出的“欲强教师,先强教研”理念之重要。

首先,这一提案直击教育核心,强调了教师在提升专业能力方面的迫切需求。教研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其次,揭示了当前教研存在的问题,如散漫化、碎片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研的实效性。因此,建立“一体化贯彻”的教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确保教研活动的深入、系统和高效。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重视并加强教研工作,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钱菲)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教学质量要从各方面着手,最重要的当然是“改变课堂”。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讲”的过程,而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思考,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主导。比起单纯的灌输知识,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究更为重要;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交流的过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内涵。这种课堂模式的改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变化的重要桥梁。(徐旖晴)

 

阅读完第一篇文章,我确实发现了一些改变的重要意义,现在的教学需要改变,而我自己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科学课程讲究的是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学习的目标自发的产生兴趣和疑问,小组合作共同去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在探究中学习与发现,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严格管理,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沈世杰)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从以下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教师需要在课前充分了解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把握学习方向。同时,教师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结合,确保教学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优化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精选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和冗余。此外,教师还应关注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余琴)

 

读了这两篇文章,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让学生用对话的方式积极自主探究课堂上的问题,同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关注学生家长,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在改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素养,每天不仅仅是进入教室上课,更要积极参与日常的教研活动,认真对其他老师的课进行评课,同时思考自己该怎么上这篇课文或反思自己上这篇课文时的不足。(周怡婧)

 

从“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与记忆,而是成为了一种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在这种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成为了知识的探险者,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总之,“探究课堂”让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有意义。(俞培琪)

 

在学习了两篇文章容后,我深受触动,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阵地,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基石,而课堂教学则是这基石中的核心。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都需回归至课堂,因此,我们就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要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改变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周心怡)

 

很早以前,就听过“翻转课堂”的理论,也看过一些翻转课堂的实践。轮到自己想要从传统课堂的模式里挣脱出去之际,才发现翻转课堂需要花费巨大的心力,这背后的时间成本需要忘我的探索精神和碰壁后依旧能昂首向前的勇气。能够将课堂翻转,绝不是靠着一腔热情就可以的,它需要马拉松式的耐力。反观自己,写完教案,完成日常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很难留出对课堂进行反思的时间,自然也就没有了翻转课堂的底气,只能循规蹈矩地上课。因此,这篇改变课堂的文章,来的正是时候。(杨露)

 

教无定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多次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哪种教学方法。有人说,一千个读者,一千给哈姆雷特。同样的一节课,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老师所作的无非是与时代共进。

‌‎以前的数学课,往往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手把手地教学生解题。而现在,老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比如,在学习分数时,老师没有直接给出公式和解题步骤,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成阳)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归到课堂,因此,学校要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要改变课堂。

教师要从教学角度,教学方式等进行转变,从单一的输入型课堂转化为探究型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也会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新型能力。(裴晶晶)

 

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我作为一名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堂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对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文章中提出的“探究课堂”理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让我在日常教学中意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我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文章提到的教研机制,如前移后续式教研和九步法,为我提供了实用的框架,帮助我在教研活动中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些见解为我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沈晓怡)

 

课堂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一起解决问题!在现今的课堂合作中,我们教师更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这转变中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孩子们的差异化表现,及时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反馈,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学有成就;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翁燕芳)

 

阅读文章,以及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因材施教,加强课堂合作。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一般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在课后让他们尝试性的完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成绩。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小组比分等,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发挥特长,提高学习积极性。(沈伊伊)

 

改变学校要从课堂改革开始,主要因为: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1、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在于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正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

2、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最终归宿:教育改革的动力来自创新,但最终都要回归到课堂中实践。

3、传统课堂模式存在弊端:如“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满堂灌”、“独白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课堂改革,可以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转向更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张洁)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难度适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遇到较难问题时,教师适当引导,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达到由扶到放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将切实实践,在课堂上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胡越青)

 

课堂上的真实情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立足学生核心、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然而传统的课堂上,非常注重填鸭式灌输,忽视了情景的创设和实践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此对于现在的课堂来说、创设情境和实践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增强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意识,时时处处进行语文实践。“做中学”,把学习活动转化为真实的语文实践:在“做”中深化体验,引发学生学习字词,在“旧”“新”环境中了解用词的变迁;在“做”中激活思维,借助对比阅读、联结阅读,触发深入思考,发展高阶思维;在“做”中延伸阅读,开启整本书阅读之门。(张星宇)

 

我深知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做了一些尝试,开展读书分享会,故事大王,多媒体教学以及亲近大自然等,最为有效的还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比如,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等,这些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碰撞思想,在合作中取长补短,这种学习方式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也更能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包括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更高了。(沈俐)

 

看了以上材料,我发现改变学校,革新应从课堂萌芽。要摒弃“独白式”灌输,拥抱“对话式”交流,让思想碰撞,智慧火花四溅。从“单一模式”跨越到“多元模式”,融合科技与人文,实践与理论,构建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从被动吸收转为主动探索,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升级为引导者。课堂的变革,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创新思维,为未来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陈丹蕾)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使课堂省时高效,要抓住一些原则认真落实。其中,我对及时反馈调节的原则很有感触。在作业反馈中,最忌讳的就是反馈不及时,模糊不清的评价。因此,老师在反馈时应当尽量做到具体明确、及时有效的指导。在反馈中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对于学生练字的评价,可以说:“你的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但单词之间的间距太小,看上去不和谐。”既肯定了学生的优点,又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王静丽)

 

 在阅读并了解李政涛老师提出的教研活动“九步法”后,我深受启发,对教研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我深刻感受到“九步法”的专题化和细节化特点。教研活动不再是散漫、碎片化的,而是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把握。这种方式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研究教学问题,避免教研活动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同时,通过专题化的教研活动,教师可以更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其次,“九步法”强调了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理念与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而自主学习则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李政涛老师对教研活动的热情和执着。他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这套行之有效的“九步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传承。(於婧)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场所,其变革意义重大。文中的五种策略颇具启发性,让我明白改课需多管齐下。

一、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二、师生互动方面,教师要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见解,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三、课程设计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知识变得更具实用性。

此外,还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教师也要不断自我提升,参加培训与研讨,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课是系统工程,需学校、教师、学生携手,共同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汤晓玲)

 

改变学校始于课堂变革,这一观点直击教育核心。课堂作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关键场所,其氛围与方式的革新至关重要。文章启发我认识到,教学需要模式,但不需要“单一模式”,教育模式需要多元、多样,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索因材施教的“多元模式”,激发学生潜能,共同推动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铺路。(沈祎菲)

 

读完第一篇文章,我深刻感受到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依靠改革创新,而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要回归到课堂。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的课堂质量。“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还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我们要在课堂上促进对话的提问,倾听学生的见解,形成彼此的主张,发现各自的困惑,展开互补的讨论。特别是倾听那些反映“学困生”的“声音”,可构成深化课堂教学的一种契机,因此我常常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激励那些学困生一起回答问题。(吴雨甜)

 

我认真研读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侧重讲解课堂改革,详细讲解了怎样改变课堂及原则。第二篇文章侧重讲解了如何做高质量教研。我对改变课堂比较有深切体会,其中从“独白式”转化为“对话式”,对话式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和交流来促进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下面是一些建议,尤其在我们英语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合作精神,还有给学生提供开口机会,不断练习口语(何晓洁)

 

探究性课堂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任务驱动问题的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优化问题设计,完善课堂构建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主探究性课堂的教学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朱豫)

 

数学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把课堂留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共享信息,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数学方法和模型。此外,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单元的重难点,评估学生学生的综合能力。(沈洁)

 

从宏观角度来看,课程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由此可见,改变课堂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从微观角度来看,作为教师,我们要多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课堂、打造一种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课堂模式。

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模式是“满堂灌”“独白式”的“记忆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百年前陶行知诟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状况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我们应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学习并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例,我可以采用前沿的教学模式,如任务型教学(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元素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元素融入英语教学,通过设定游戏目标、规则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交互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等等。(李文倩)

 

李振涛的教研活动“九步法”为我揭示了高质量教研的精髓。从确定教研主题到进行教学实践,再到反思与重建,每一步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研体系。这不仅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突出了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此文后,我深刻认识到,教研需要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只有不断反思与改进,才能推动教育的持续进步与发展。这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启示。(周子倩)

 

读完第一篇文章,感受颇深,作为一名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我们必须改变课堂,从记忆课堂转变成探究课堂、从独白式转变成对话式、从单一模式转变成多元模式、从搞模式转变成讲思想和原则。课堂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站,更应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改变课堂,就是改变教育的未来,为每个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让教育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张又方)

 

第一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多个方面,提出了从不同维度改变课堂模式的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强调从“记忆课堂”向“探究课堂”的转变,利用问题学习式和项目学习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主张课堂应由“独白式”转变为“对话式”,增强师生互动,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此外,论文还指出教学模式应多元化,避免单一模式的局限,强调教育教学思想和原则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这篇文章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富有见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

读完这篇论文后,我深受启发。认识到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文章提出的从“记忆课堂”向“探究课堂”的转变,以及“对话式”教学的推广,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论文关于教学模式多元化和遵循教育教学原则的观点,为我在实际教学中寻求创新和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体来说,这篇论文不仅丰富了我的教育理论知识,也为我未来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陈杨)

 

第一篇文章使我感悟到课堂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主体。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失去主动性,因此我们改变课堂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应该采用更加多样化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和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篇文章通过“九步法”向我们展示了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高质量的教研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参与教研活动,我们可以了解掌握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徐雨秋)

 

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则是课堂改革。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课堂尚未走出“应试教育”模式,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需要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为了适应课堂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内容。还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总之,课堂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周梦婕)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要回归到课堂,因此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文章中提到了教学课堂的转变可以从“探究课堂”,“对话式”,“多元模式”等形式着手改变,拒绝刻板接收,拒绝教师的“独角戏”,得不到反馈的课堂毫无意义。通过这些改变,课堂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高效,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多元教学模式也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课堂的改变也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适当增加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占比,以便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翁吴倩)

 

阅读了两篇文章,我了解到了传统课堂转变的重要性,以及高质量教研该如何做。其中我觉得传统课堂转向原则化高效课堂是低年级教学中需要学习和落实贯彻的。低年级对于老师的话“言听计从”,但思维顺序还没有完全掌握,把握不了学习的要领,如果此时教师明确“先学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教什么,怎么教”让孩子们有清晰的思路,会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之路大有裨益。(周晴瑶)

 

这两篇文章,我深受启发。课堂是教育的核心阵地,改变课堂意味着要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武宏伟老师提出的五种改课策略,如从“记忆课堂”到“探究课堂”的转变,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李政涛老师的“九步法”则为教研活动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强调系统性和实践性,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和进步。这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教师的关键作用。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同时,教研活动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应积极参与,不断探索和实践,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陈王洁)

 

读完有关于李政涛提出的教研活动“九步法”,感受颇多。教研活动“九步法”是一种系统而深入的教研模式,它涵盖了从实践到反思、再到重建的全过程,是一种“一体化贯彻”的教研机制。这种教研法的每一步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在我们教研的时候,如果能严格按照这样的教研方法走,逐步推进这九步,那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吴佳

 

教学的主场地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第一篇文章就如何改变课堂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固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进行改变。在课堂上,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促进对话的提问,等待学生的表达,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学生与老师之间也要相互尊重,特别要倾听成绩比较薄弱的那些学生的心声,他们的问题才是大部分学生会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中,思想和原则是不能缺少的,这六大原则就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需要领会并渗透在课堂中的。  钱陈裕

 

课堂改革对学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记忆课堂”,从传统的死记硬背转变为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学习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同时,变“独白式”为“对话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刘小丽)

 

从两篇文章中看出他的观点都是建立于“高效”二字,高效的运用课堂以及高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利用课堂在第一篇文章中给了我启发,从记忆课堂转化到探究课堂,让学生发掘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让课堂变得精彩和丰富(徐菁霞)

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我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应积极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困惑,倾听他们的声音,形成一个良好的对话氛围。在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问题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对话式的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我深刻感受到改变课堂对教师而言确实是一大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促使我不断反思、学习和成长。我相信只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创造出更加生动、有趣、有效的课堂。(张宇婷)

一堂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比较“着急”,急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或者是急于让学生回答出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应该多引导,及时反馈成果,而不是立刻换同学“帮助”他。我明白完成教学任务并不是高效课堂。
追求课堂的高效率,文章中提到年轻的教师可以从一招一式的“模式”学起。我想从以下方法进行尝试:

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预习不应该流于形式。老师充分备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做到精讲多练、精讲精练并及时反馈调节。(王苹)

观书本语文要素,学习这项行为的目的在于“学到了如何学”,而非学到了什么知识。阅读这两篇文章让我认识到把课堂往“高效”方面改革的重要性,老师对课堂的不放心,让学生脱离了课堂主人的身份,但是记知识并不能起到教学生学习的作用,反而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练习、展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五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以“复述故事”为要求的教学让课堂变得有所不同,学生开始在课堂上跃跃欲试,开始在课堂上迸发出表现自己的勇气,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可是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好的学生渐入佳境,差的学生继续沉默,如何让四十多个学生中有较大部分得到训练?在李政涛的文章中提到了如何把小组合作利用到教学实践中,文章中提到的办法发人深思,不仅要培养学生小组探究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虽有指向性,但我仍觉任重而道远,得在实践中慢慢探索,不能一蹴而就。(袁晨曦)

看了两篇文章,受益良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积极尝试改变课堂模式,将因材施教和课堂合作相结合,争取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教学设计上,我会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会设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会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同时,我还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和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朱梦宇)

“打破应试教育”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要改变整体的教育模式,重点是要改变课堂。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作出改变,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改变。课堂不应该只是单方面的教和单方面的学,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探究式课堂”,采用多元手段进行对话式教学,做到“先学后教”。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原则、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冯依晨)

第一篇文章深刻阐述了为何课堂变革是学校教育革新的起点,着重强调了课堂教学转型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通过五点具体建议,如从记忆到探究、独白到对话、单一到多元的模式转变,以及从模式崇拜转向思想原则的深化,直至构建原则化高效课堂的愿景,为教育实践者点亮了前行的明灯,也为我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策略参考。

第二篇则聚焦于李政涛教授提出的教研活动“九步法”,这一框架不仅系统全面,而且注重实践与反思的深度融合,形成了闭环的教研生态系统。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深化与超越,确保了教研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它教会我们,在教研之旅中,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层层递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合两篇文章,我深感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的任重道远。它们不仅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教育实践持续探索的热情与决心。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借鉴这些先进理念,不断求索,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师生共同进步的地方。(李文杰)

阅读两篇文章后,给我的感触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再将自己熟练掌握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不同的课堂中。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认真备课,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同事间的交流等方式,更需要认真备学生,通过了解学生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利用40分钟,我通常会严抓纪律,想尽办法让学生们参与进课堂中。课后要进行总结反思,多与老师交流获取经验,更需要帮学生们查漏补缺,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堂课做好衔接。(王冰洁)

通过学习以上内容,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改革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教学中,我要努力从“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将“独白式”课堂转变为“对话式”,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让课堂成为交流、启发的空间。我也认识到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模式,而应探索因材施教的“多元模式”,并且要注重教学的思想和原则。在课堂上,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教学原则,打造高效课堂。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一定会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季鑫鑫)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想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势必要打造“省时高效”的课堂,即我们的教学要多快好省。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的特点采取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和分层评价。第二,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安排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可给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第三,作业一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对不认真完成或者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要及时补救,不可听之任之。第四,教师应有目标地指导学生预习新知,为高效的课堂做好铺垫。第五,教师应精心准备高质量的题型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理解能力、自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严格管理学生。杨慧娟

对于改变课堂,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从记忆到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独白到对话,促进了师生间的深度交流;从单一到多元,丰富了学习方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注重思想和原则,而非盲目追求模式,让课堂更加灵活高效。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就他们的未来。

对于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其对教育提升的深远意义。从专题实践到报告、说课、评课,每一步都紧密相连,推动着教学的不断深化。质疑与回应环节激发了团队的智慧碰撞,而二度反思与教学重建,则让教研成果得以真正落地。这样的流程设计,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静怡)

武宏伟老师在文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模式,意识到过度依赖讲授法的弊端。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提升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的舞台。朱晓珍
  文章提到改变课堂,要从“记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普遍欠缺,而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看不见摸不着,要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就需要将复杂、模糊的思维过程变得清晰可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借助一系列思维工具,充分发挥思维工具的两大特性——信息可视化与信息操作化,展开活跃的探究,造就可信赖、可迁移、可持续的新型能力。时代在进步,学生也不一样,我们的课堂也需要改变和进步。(钱佳妹)

“无固定模式的模式是最高一级的模式。”读到这句不禁想到以前看的小说里最高级别的武者能将所学招式内化于心,达到随心所欲,以无招之式制敌于无形。这种武学理念强调了灵活性和创新性,其实我们教学也是如此,教育不应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随教学目标和情境的变化而调整。教学改革的真谛,在于不断破旧立新,探索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多元教学模式。这要求我们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新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中茁壮成长。(张怡婷)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观的主要场所,课堂对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获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改变课堂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事。通读整篇文章,我学习到了很多有效手段,并且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尝试逐步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在阅读李政涛教授有关高质量教研的研究内容之前,我对教研的理解还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当是一次例行会议。如今我深有“学生认真学习,教师认真教研”的体会,如何把一堂课上好,只靠自身的推磨钻研也无法做到完美,这时就需要集思广益,将问题集中起来一起讨论。或是多参与听课、评课,吸取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这都是对我们青年教师十分有利的。把握好每一次高质量的教研,对我们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都能有着不小的提升。(吴宇浩)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播种者,更是课堂变革的引领者。以下是我对如何改变课堂几点深刻体会:

1、传统课堂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与记忆,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然而,真正的学习不应这样。将课堂转变为“探究课堂”,通过问题导向、项目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将复杂的信息可视化、操作化,让思维在探索中跃动,能力在实践中提升。

2、“独白式”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而“对话式”课堂则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交流与思想碰撞。在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最细微的声音也能被听见。

3、教学模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灵活调整。多元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提升了教学效果。

4、在这场变革中,我们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更要勇于担当、敢于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陆敏杰)

课堂,是知识传递的舞台,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传统的课堂模式或许注重知识的灌输,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我们开始思考改变课堂时,就仿佛为教育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改变课堂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意义的任务。它不仅能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更能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团队研讨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激发出思维的火花,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面性,从而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九步法中强调了实践与反思的重要性。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才能真正实现教研的价值。而反思则是成长的关键,通过对教研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我们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朱淅园)

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思考,整个学习过程由学生主导。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周秋冬)

 

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习模式,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寻求知识、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与被动接受知识相比,主动学习更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努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彼此合作,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金娟)
改变课堂,要从搞“模式”转变为讲“思想和原则”,要使课堂省时高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放。目前,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的最有效方式是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
我觉得在具体实施之前,可以把学生根据日常基础分组,一来对他们的要求分层,不同组设置的目标都不同。二来背默分层+作业分层,基础过关时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课文和生字都要过关。其余,一组:每周背诵额外古诗,完成课外音节词的听写,课外看书说说看了什么,二组:不要求背诵古诗重在朗读。三组:根植于课本,把书上字词吃透就足够了。在课后找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进行报默他们前期积累的易错字词。

任务可能有点繁琐,只是一个初步想法,后续可以试下水。(张雅琼)

今读了李政涛的教研活动“九步法”,我受益匪浅。其中就反思浅谈。传统观点:教学工作就是备课、讲课、辅导这几部分组成。但如今,我们的教学情况发生了改变,现在的学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更需要精彩的课堂与活泼的课堂氛围。这对我们老师提出了心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那作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就要求一定要有教学反思。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我们没有预料到的环节,很多情景我们在课前没有想到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了,为什么会这样?从学生的角度、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深入思考。为什么学生反映不好?为什么学生没有把问题搞明白?反思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还是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不仅在课上,也要在课后。和同行交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和反思手段。多听听别的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明知自己不足,虚心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集体备课,发挥大家的才能(颜君)

阅读心得:第一篇文章中谈到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那么在素质教学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怎样做到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的主战场。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方面起辅助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改革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发挥主战场作用。(潘飞)

 

教学,不仅是老师的教,更是学生的学。武宏伟的《改变一所学校,要先从改变课堂做起》特别强调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这让我想起了《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也,知然后能教,学然后能行。”它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陈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