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学习资料:增值评价:儿童语文素养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日期:2023-01-15 16:59:44  浏览量:4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一次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增值评价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小学语文素养评价中如何开展,都是亟待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一、增值评价的内涵及意蕴

(一)增值评价的内涵

增值,《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相对价格的提高,比如人民币增值。泰勒、迈克柯兰于1985年最早提出了教育增值评价,指出它是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或某个阶段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分析,来描述学生在学习上进步或发展的“增量”。笔者认为,增值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上的“增量”,更要关注学习上的“增质”,将儿童当前的学习状况与过去的状况进行比较,基于儿童个体的进步进行评价,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个体的进步和成长。与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最显著的不同是,增值评价是对儿童学习起点、过程与结果的共同关注,它体现的是对儿童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考量的是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增值”。增值评价对于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为自我发展赋能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增值评价的意蕴

1.尊重儿童文化环境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比如身体特征、个性、家庭背景、认知能力、个人经历、学习偏好等。教学经验和研究表明,每一个大脑的神经都有独特的连接方式,并且受到个体以前经历的影响。增值评价充分尊重儿童间存在的差异,强调基于“个体以前经历”进行评价,凸显了对每一个儿童成长的关注与呵护,指向为儿童发展赋能。

2.聚焦儿童核心素养形成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增值评价就是要帮助儿童以更积极的心态,自信而主动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增值评价也必然聚焦儿童核心素养,既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以及协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等的评价,也关注儿童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乃至品格等的评价。只有这样,增值评价中的“值”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3.促进儿童自主建构创造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依玲教授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具有面对现实世界的终身学习能力。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也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年轻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强调以儿童进步幅度为主的增值评价,能让儿童最真实地认识自己,源源不断地输出继续前进的动能,从而“建构满足自己学习的个性化的结构”,让儿童自己认识到学到了什么,分享了什么,建构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二、增值评价赋能儿童自我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评价标准:“因材施评”,寻找儿童自我发展的起点

增值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文化环境差异,把握儿童学习认知的基础起点,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具有文化回应特性的评价标准,实施精准评价,使增值评价真正“增值”“赋能”。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评价为例(表1),探讨增值评价标准的设计与构建。

1.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其每个学段的目标是我们制定教学评价标准的依据与准绳,教师与儿童都可以运用基于课程标准制定的评价标准来审视和评价有关的学习进程与效能。关于“意见不同怎么办”口语交际活动的评价标准,表1中“努力达到的标准”就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的目标来制定的。尊重儿童的文化环境差异,准确把握儿童的基础起点和通过学习将达到的水平,都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这样,我们的评价才能更精准,杜绝随意性。

增值评价在具体操作时,要提前将评价量表发给儿童,让其在学习前就知道我们将用什么标准评价,从而自觉开展基于标准的学习,实现增值评价的赋能价值。

2.关照儿童差异

教师在构建评价标准时,必须对儿童的文化环境差异进行回应。儿童的家庭背景、认知差异、个性差异等都影响甚至决定着评价的结果。如果忽视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就不能真实评价儿童个体的学习进程,就有可能使儿童看不到自己为学习付出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进而挫伤其学习的自信心。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儿童实现“学前”自我认知,如表1中“原来的我”一栏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儿童自己找到自己的学习基础起点(即增值评价的评价起点和赋能起点)。这样的评价体现了对儿童文化环境差异的尊重,体现了其发展性评价的特性。

增值评价还强调多用“几把尺子”评价儿童。儿童的差异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这种状态除了他人可以通过观察所发现的以外,还包括儿童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我们在评价儿童时,可以突破我们预设的标准,对儿童的感受进行评价,表1中“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设计的。

3.强调动静平衡

增值评价是不断为儿童赋能的评价,它强调评价标准的动静平衡。“静”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相对稳定,二是儿童个体的学习基础相对稳定。“动”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儿童在评价过程中的状态存在不稳定性,二是评价过程中不同评价要素的效能不一致。增值评价的动静平衡指的是评价标准、学习基础、评价状态、评价要素等方面在评价时均应相互紧密关联与即时调整。表1中“原来的我”就与评价标准(努力达到的标准)紧密关联,“原来的我”既是基于标准的“学前”自我认知水平的描述,也是“学后”评价的起点。比如,“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一项,“原来的我”评价为四颗星,“现在的我”评价仍然为四颗星,那么就说明这一项没有明显进步;而“能尊重和理解对方”一项,“原来的我”评价为一颗星,“现在的我”评价为四颗星。虽然两个评价要素中“现在的我”都是四颗星,但是能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儿童在“能尊重和理解对方”这一项上的进步。当然,儿童的学习进步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正视儿童的点滴进步,更要放长眼光,给予儿童充分的成长空间,要以足够的耐心和信任不断地给予学生鼓励,使其自信。

 

在评价时,儿童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将降低增值评价的效度。为确保增值评价的效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允许儿童多次进行评价,用最优或相对稳定的结果来评价儿童。这个过程就是不断为儿童发展赋能的过程。

(二)评价内容:“精准聚焦”,提升儿童自我发展的品质

为儿童自主发展赋能,我们首先要解决赋什么能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指出了促进儿童未来发展的诸多技能、素养的“重中之重”。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我们应赋予儿童发展的“能”。

1.聚焦对语文关键能力的评价

语文关键能力指学习者在面对与语文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发,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关键能力也应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每个能力群又包含若干能力项(图1)。聚焦语文关键能力,是我们评价的应有之义。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说理文,在教授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评价:

(1)课文列举了哪些“司空见惯的现象”?“知微见著”在文中具体指哪几件事?

(2)“最后把‘?’拉直变成‘!’”中的“?”“!”分别指什么?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你会尝试这样的表达吗?

(3)你同意“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吗?你觉得课文的事例选择准确吗?如果事例的选择不妥,不妥在哪里?如果让你来写本文你会选择哪些事例?

与课文主题一致,用一连串的问题评价儿童的学习,实质上是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学会学习:第一组问题涉及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归纳概括等能力的评价;第二组问题涉及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第三组问题涉及对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转化能力等的评价。如果教师在评价中习惯性地指向关键能力,那么儿童也会表现出对关键能力非常关注的学习倾向。久而久之,语文关键能力的提升就会水到渠成。

2.彰显对学习必备品质的考量

我们不仅要关注对语文关键能力的评价,也要关注对儿童学习必备品质的评价。学习必备品质就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质量而应具有的倾向和特征,包括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等因素,它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效率、学习结果。马文·科林斯认为,教学的最大挑战和成就,就是让儿童体会学习的快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学习者。这也是增值评价的旨归与追求。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中,笔者对学习必备品质设计了相关评价(表2)。这样的评价旨在激发儿童持续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并在学习结束后引导儿童从学习品质的角度进行元认知评价,从而促进儿童优秀学习品质的形成及稳定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元中的首位”,深化儿童对自我发展的认知

增值评价同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由于儿童的许多进步与发展是内隐的,因此应强调“多元中的首位”,也就是在评价中应更加注重儿童的自我评价。

1.面对面评价

在学业评价中,要坚持采用师生面对面的评价,构建师生民主平等、有利于激发儿童高质量思考与展示的评价环境,这样的环境要具有“有挑战性”“有趣”“有关联”“刺激”“新颖”“有个性”等特性。评价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能够赋予评价展示儿童才能的功能。教师在此过程中既要对儿童进行现场评价,也要对儿童进行不断的指导与激励,让儿童在评价过程中持续获得提升。比如,对三年级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儿童在场,教师也在场,当儿童出现怯场、表达不清等问题时,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助力儿童顺利地完成表演;当儿童表现十分精彩时,教师用眼神、神态、动作等予以肯定,激励儿童向更好的方向努力。这种让儿童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与教师面对面的评价,不仅“新颖”“有趣”“有挑战性”,更重要的是,它给所有儿童以“角色感”,在自己的实践和老师的激励中,儿童发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随着信息技术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赋予“面对面”新的内涵,教师通过网络“面对面”实施增值评价,也能起到为每一个儿童发展赋能的作用。比如,班级不少学生都愿意甚至是特别喜欢将自己的习作通过微信传给教师,这是儿童对自己习作做出评价后寻求教师认同的表现。教师也要乐意做儿童的第一读者,及时给予儿童评价。这种评价不一定针对习作本身,但一定要关乎学习本身,激励儿童不断走向深度学习和品质学习。

2.时间线评价

增值评价既关注终结性评价,也关注形成性评价,它贯穿于儿童的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增值评价时,要树立时间线评价的意识。所谓时间线评价就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儿童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结果等进行评价,以矫正或优化学习策略,确保学习任务高质量完成。时间线评价一般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它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儿童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师生的共同评价,其宗旨是不断为儿童学习赋能。

例如,在教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单元”时,师生共同设计了时间线评价(图2)。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鲁迅单元”学习过程始终伴随着评价,这些评价不断推进学习的进程,促进任务的完成。“任务前”针对的是前学习,是对学习准备的评价;“任务中”是对学习建构的评价,涉及学习内容及策略等;“任务后”是对学习结果的反思性评价。三个阶段的评价一线贯之,具有关联性和递进性。比如,关于对鲁迅的了解,“任务前”是评价儿童“对鲁迅有哪些了解,还想了解什么”,既准确找到儿童的前学习基础,又为儿童开展深度学习打开一扇窗户,开启“由已知到想知”;“任务中”是评价课文学习后儿童对鲁迅的新了解,意在借助对本单元《少年闰土》《好的故事》等四篇不同视角的课文学习,使儿童对鲁迅有更深刻的认识,深度推进儿童的学习,实现“从想知到新知”;“任务后”评价“我眼中的鲁迅”,则是引导儿童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借助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鲁迅名言,结合自己收集到的鲁迅资料,形成自己对鲁迅的评价,实现“从新知到深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不断收获。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策略也是如此,要让进步与收获看得见、感受得到。

3.自我评价

高效的学习者是元认知类型的。自我评价是儿童关注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定期开展的自我评估与评价,其目的是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评价就是关于质量和标准的持续自我对话。优化这种自我对话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盒子法。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的教学,三首古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盒子法进行自我评价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了解托物言志”:在一张纸的中心画一个盒子,在这个盒子的中心再画一个小一点的盒子。在盒子之外写下“关于托物言志,我都知道些什么”,在盒子之内写下“我想学什么”。第二阶段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收获”:在盒子之外写下“关于托物言志,我还知道什么”,在盒子之内写下诗人分别借马、石灰、竹石言志的示意图,在盒子中间写下自己对托物言志的理解。盒子法实际上是试图实现学习过程自我评价的可视化。

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收集的是可以反映儿童学习情况的资料,从而进行关于成长的评价。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可以用来识别儿童的进步,展示取得的成功,或是表明还需怎样的努力。我们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儿童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到了中高年级,应放手和鼓励儿童创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例如,在建立自己的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时,可以记录学生自己六年来读过的经典书目——从读绘本到读纯文字作品,从读青少版到读原著;可以记录学生自己的读书笔记——从摘抄好词佳句到品词析句,从成篇的感悟到比较阅读,等等。记录的过程是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展示自我的过程。

反思日志。小学阶段甚至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儿童审视自己学习的意识不强、主动而有效地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不够是不争的事实。写反思日志就是儿童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在学习了《故宫博物院》一课后,有儿童写道:“总以为学习语文就是一个词一个词理解下来,一句话一句话读懂就可以了。今天学习了《故宫博物院》才知道跳读、浏览都是阅读的好方法,也才知道,学语文不仅要学会读有字的文章,还要学会读新闻、读示意图。”引导儿童持之以恒地写反思日志,儿童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有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有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好增值评价的育人功能,尊重差异,聚焦关键,激发内省,为他们的自主成长赋能。

(作者:马玉春,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语文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