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结伴同行
——以合肥市青年路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开展为例
徐翠银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学校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学校如何去落实,需要教育智慧。为落实好劳动教育,学校通过设立课题,让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结伴同行。即,让选题指向学校实际问题解决,让研究过程成为课程建设的过程,让研究成果成就劳动教育育人之道。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就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提出指导意见。
作为基层学校,如何按照《意见》及《纲要》精神,创造性地落实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凸显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面对新的课题,我们决定以研究为引领,让课程建设与课题研究结伴同行,以研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完善研究成果,带动学生、教师共同成长。
一、以课题研究带动实际问题解决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面临怎样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将国家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问题。《意见》中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同时强调其他课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如何统筹劳动教育与学校其他活动,包括学科课程的关联?需要综合思维、统筹规划。
其次是针对我校学生在劳动观念和劳动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我校地处城市中心,学生大多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物质生活的相对优厚,使不少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劳动、没想过劳动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怎样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手脑并用、出力流汗的劳动实践,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
针对以上问题及思考,我们认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核心和统领。而体系的建设单靠个别教师和领导的力量无法完成,于是,学校决定通过设立研究课题,聚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以研究来推动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青年路小学银杏苑校区很小,整个校区只有一幢教学楼,12个班级、505名学生、29名教师,占地面积仅4962平方米。但是传承学校的环境教育和科技创新特色,学校建有一块种植基地,还有几位对专业有追求且具有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小规模校区也便于教师将课题研究紧密联系日常教学。同时,青年路小学是同一法人多校区办学,研究得出的成果可以在集团内起到辐射引领作用,促进各校区的整体发展。
于是,学校以此为基础,组建了研究团队,带领教师聚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申报了省级课题,希望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整体思考、科学设计,初步形成可供实践的、科学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方案。
二、让研究过程成为课程建设的过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修正”的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强化课题与各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等的紧密结合。
(一)以教研共同体打造学习共同体
为加强统筹,整体推动研究与实践的同步,学校负责人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大队部和班主任(兼劳动课教师)为课题核心组成员,各科教师都是课题组成员,学校全员参与,组内分工明确。总务处负责协调场地和物资保障,大队部负责
班级活动整合和学生活动组织,教导处负责教师培训、课时保障和课题研究总协调,教研组负责课题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实施以及问题的交流与反馈,班主任兼任班级的劳动课教师,负责协调班级课程和劳动活动的组织,以此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科教师作用,合力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活动。这样的分工让学校所有人员都目标清晰地投身研究与实践中,形成学习、培训、实践、研究的教研共同体。
为让课题工作计划、活动过程及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及时传递到每位师生,学校在网站上开通“种趣”专题交流平台,借助这个信息平台,课题组成员在学习研究中思考、交流、收获、成长,真正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二)构建课程方案,摸索实施策略
课题研究中,我们以那块原有的种植基地为“实验田”,在全校征集基地名称,最后定名为“趣园”。同时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在种植基地中分一块“责任田”,在各班级给自己的“责任田”设计牌匾、起名、挂牌等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土地和劳动的亲近感,研究团队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起点,这也成为学校开展创新、创意劳动实践的开始。学校围绕资源的整合开发进行了专项研究。我们从学校现有的“四周五节”——爱心周、民俗周、创意周、英语周,播种(收获)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设计中,梳理出与劳动创造有关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成为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初稿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清明前后的播种节和中秋前后的收获节,让学生体验种植的快乐、感知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播种的意义,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新年到来时,聚焦劳动教育的创意周,设计开展了“蔬菜水果变变变”手工艺品创意大赛。学生对各种蔬菜水果进行创意加工,做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在他们灵巧的手中,一个个原本普通的蔬菜水果变成一件件令人惊叹的创意品——这既是动手又是动脑,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小小趣园是学生的开心劳动基地。学生在这里清理平整菜地、挖坑撒种、定期浇水、采摘果实,既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又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在劳动中感知劳动的乐趣,并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各学科教师也围绕趣园开展了劳动教育与本学科教学的关联研究。如语文组设计开展了“畅想趣园”手抄报比赛、“吟诗作画赞趣园”等系列活动;数学组选教学内容中年月日、面积、质量等相关的知识,通过让学生查询各类种子的种植时间、计算田地的面积与种子数量、统计种子的发芽率、称出果实的质量等活动,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作用,学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加强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美术组结合三年级美术“豆画”的教学,让学生采集趣园果实,制作出精美的豆画作品,在一份份创意无穷的作品制作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在市“素质教育大舞台”艺术节活动中,音乐组以趣园为题材创作的诵读节目《田园之乐》荣获一等奖。
课题研究使劳动不再是简单的出力流汗,课题研究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基于反复的从研究到实践再到研究的过程,最后课题组统筹各班级、各年级特点和课程目标,设计出有梯度的学校整体劳动教育计划和种植方案,形成学校校本劳动教育课程雏形。如,一年级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常见植物的种类,二年级学生学会简单的农业劳动技能,如拔草、浇水等,三、四年级学生学会常见蔬菜的种植方法并学会给爬蔓蔬菜搭架子,五、六年级学生学会花卉和蔬菜瓜果的套种。基于此,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得以序列化。
(三)建立支持体系,保障课题研究和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为提升教师的方案编写能力和活动开展技巧,学校建立了“青芽儿”校本论坛教研分享机制,成立了“青青趣悦坊”读书交流会,形成了“艺友苑”师徒互助学习制度,这些学习、培训方式让校园充满了温馨的互帮、互助氛围,让校本教研有了活力。
课题研究还调动了家长的资源。为让家庭也成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场所,让热爱劳动成为每个家庭的良好家风,让家长能主动带动孩子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课题组在研究、借鉴兄弟学校已有经验基础上,成立了趣园暑期家长义工队伍,安排家长与孩子一道到校园定期为蔬菜除草、浇水,并参与学校蔬菜的义卖等实践活动。为提升研究与实践的专业性,学校聘请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做学校课程导师,给师生做科学种植的教学实践指导,把劳动与信息科技有机结合;邀请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到校开展中医药知识讲座和药材种植指导;学校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把基地延伸到高校的校园和展馆,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每年的“最美青小”评比,学校会大力表彰、弘扬劳动实践团队的案例和事迹,在评价上促进研究与课程的推进。
三、研究成果成就劳动教育育人之道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学年活动计划与方案及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序列,构建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以三年级课程体系为例(表1)。设“走进趣园”“蔬菜乐园”“瓜果世界”“认识农具”四个主题,分别以“认一认、走一走、做一做、晒一晒、问一问”为活动方式逐步开展有梯度的深度学习与实践。以问题为引领,通过问题生成代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实践。
表1劳动实践校本课程体系(以三年级为例)
年级 |
单元主题 |
活动一 |
活动二 |
活动三 |
活动四 |
活动五 |
三年级(上册) |
走进趣园 |
认一认:知道趣园的历史和布置 |
走一走:实地参观趣园 |
做一做:制作“土地证”,承包责任田 |
晒一晒:画画趣园地图 |
问一问:你还想了解趣园什么? |
蔬菜乐园 |
认一认:介绍身边的蔬菜 |
走一走:到趣园辨认蔬菜 |
做一做:炒一盘蔬菜 |
晒一晒:制作一张蔬菜名片 |
问一问:关于蔬菜你还有什么问题? |
|
三年级(下册) |
瓜果世界 |
认一认:介绍身边的瓜果 |
走一走:到趣园辨认瓜果 |
做一做:做一盘水果沙拉 |
晒一晒:创 意造型:水果变变变 |
问一问:关于瓜果你还有什么问题? |
认识农具 |
认一认:认识农具的种类和作用 |
做一做:用农具到趣园里亲手实践 |
画一画:学习用农民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农民用农具劳动的情景 |
晒一晒:发明一种新式农具并画下来,配上文字解说 |
问一问:关于农具你还有什么问题? |
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可以实现:在认知层面,初步懂得劳动的重要意义,懂得劳动创造幸福、创造世界,劳动最光荣;在情感层面,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劳动为乐的风气正在形成;在能力层面,学会部分劳动技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工具,具有初步的劳动本领;在行为层面,劳动正在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逐渐成为一种行为模式。
聚焦劳动教育,我们的课题研究秉持“制定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小结—再修订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小结……”的路径,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很好地服务于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中,逐步优化课程方案、积累转化经验、提高教研能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发展和提升,研究成果还辐射、运用到集团其他校区的劳动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中。课题研究让校园变得有了活力,也让学校找到了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