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平望实小教科室工作总结
日期:2025-06-27 10:24:57  浏览量:3

2024--2025学年第学期平望实小教科室工作总结

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教科室

  本学期,教科室将继续认真贯彻吴江区教科室2024-2025学年工作要点,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教科研结合,做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以管理有效能、教师有提升、科研有规范、团队有引领、科研有成效为目标,努力促使我校的科研工作与学校教育改革齐肩并进,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夯实学校的发展内涵和办学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将本学期教育科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科研底蕴。

  1.“平心静读”,储备科研能量。

  依托学科研究中心,教科室成立了“平心静读”青年教师读书成长营。读书成长营采取线下与线上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学科研究中心分类建立四大读书小组,每学期制定好阅读书目和时序计划,成员每月撰写阅读心得本学期,读书成长营分组阅读《新课堂“怎么办”》《一百封书信》《教育家精神之路》《一线教师》四本教育专著每两周推送“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专栏,迄今已推送九期。

除此以外,教科室每两周在群内围绕一个教育专题发布相关文章供成员学习,提升团队的教育认知,成员阅读后,写下简短的学习感悟,发布在群中,共享交流。

  2.“适性讲堂”,提升科研素养。

  教科室进一步拓宽教科研服务渠道,加大教师培养力度。请进来——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3月18日苏州市学术带头人,我校孙惠芳副校长为青年教师作《聚焦论文撰写 赋能专业成长》为主题的讲座,倾囊传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与心得。走出去——组织老师们参与各类培训,加强校际横向交流,在3月、5月两次参与江城思贤教育集团教科协作区活动,我校多位老师在活动中主动承担任务,在相互的学习、碰撞、交流、切磋中,提升了老师们的科研素养。

(二)规范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

  1.聚焦主课题,提升科研品质。

  学校主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学校科研品质的助推器,为了更好地提升课题研究的品位,提高科研成效,在上学期校十三五主课题成功结题的基础上,本学期,我校集中力量申报苏州市十四五主课题,在前期梳理思路、撰写初稿的基础上,本学期几次提炼、修改,完善课题申报表,力争成功立项。

  2.夯实个人课题,助推科研能力。

本学期,我校有14位老师继续进行第十批双学年课题研究,4位老师的“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工程”专项课题也进入研究阶段。教科室非常重视课题研究管理,定期组织开展课题交流活动,强化指导填写课题研究手册,及时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明确阶段目标,落实活动安排,不断改进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3月,教科室组织了《聚焦论文撰写 赋能专业成长》的讲座4月,选送了第十批双学年课题的研究论文参与区级课题征文比赛5月,对两类课题进行了课题管理手册及线上材料上传进行了常规性检查;6月,组织了第十批双学年课题的结题汇报活动

(三)融合课堂教学,促进专业成长。

  1.依托课堂教学,开展课题研究。

  本学期,教科室联合教务处,抓好新教师常规课、汇报课等,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注重日常教学管理。通过“同课异构”、“青蓝工程”,紧扣学校主课题,开展教科研活动,展示研究成果。学科研究中心分别以“跨’学科之趣 ‘研’融合之道聚焦教学评一体 赋能新样态课堂”“聚焦学科融合 赋能英语课堂”“遇见学历案,让深度学习发生”为主题,于3月、4月、56月开展了四次教科研活动以科研赋能教学,助力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双提升

  2.参与集团交流,锤炼上课本领。

  利用江城思贤小学教育集团资源优势,组织教科骨干及青年教师,与兄弟学校进行课堂交流比武,通过交流,开拓视野,增加科研力度。积极开展区域内的教科研交流学习活动,从而剖析课堂,为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支招。本学期,多位青年教师参与教课协作区活动,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四)做好资料积累,推动论文撰写。

  1. 深入研究课题,及时总结反思。

本学期,教科室对我校参与省级“十四五”课题研究、吴江区双学年课题研究、“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工程”专项课题研究的老师们,督促做好研究过程的课题资料积累,及时总结反思,撰写相关论文,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们人均一篇论文发表获奖。

  2.督促日常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以“平师育韵”为载体,不拘写作形式,鼓励教师们将日常所感、所做、所思落笔成文,并通过公众号,每两周推送一期的形式,促使教师们积极撰写,提高写作水平。吴雨甜、袁晨曦等10位老师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讲述发生在平小师生间一个个生动的教育现场,讲好平小教师们精彩的育人故事,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3.聘请专家指导,打磨参赛论文。

  在教科室前期指导、筛选的基础上,组织参赛教师们进行“一文多改”,争取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能有所突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截止上半年,有35位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5位教师的论文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一学期以来,我们虽扎扎实实做了一些工作,但与教育发展的形式要求,与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也反思了工作的不足:

1.科研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教师们发表或获奖的论文,含金量不高,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凤毛麟角。教师们参与大杯论文评比的积极性不高,所交的论文质量不高,缺少理论的支撑,缺乏前沿的视角,与杯赛获奖要求甚远,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提供帮助与指导。

  2.对课题的申报研究有待夯实。申报课题人数不多,老师们热情不高。相当一部分老师对课题研究存在畏惧心理,觉得是高深的事。由于缺少科研理论及科研方法的指导,所以,往往只停留于比较浅显的层面,甚至流于形式,缺乏真正实在有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