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6期:立足当“夏”向阳生长
日期:2025-05-07 08:54:12  浏览量:0

“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6期:立足当“夏”向阳生长

 

夏早日初长
南风草木香
新绿写就的卷首语
落花翩然的序章诗
讲述的是一个夏日故事的开头
摊开书
让文字的温度
抚平夏日的浮躁
用阅读为生活架起一片绿荫

初夏已至,让我们在阅读的滋养中,和万物一同生长。在字里行间流汗、代谢,用文字的诗意、思想的生机,交换一个更丰盈的灵魂。莫负春日播种的期待,迎着夏日骄阳,蓬勃生长!

共读书目:《一百封书信——唤醒教师成长渴望》(第六章)

本期领读导语: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之一,叫作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

如今,教师不仅不缺乏培训,甚至可以说培训过于泛滥,以至于成灾。但是,能够从培训中获得、再到实践中进行探索的老师,并不在多数。其实,根本来说,行动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偏僻乡村的教师,只要有行动力,也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阅读心语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相信阅读能带孩子们穿越时空,与李白共赏明月,和法布尔探秘昆虫世界。翻开书页,大家会遇见勇敢的主人公,收获温暖的故事,也能找到解决难题的突破口。别害怕生字与长句,每一次坚持阅读,都是在为大脑充电,为心灵添彩。

在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体验千差万别的生活,获得丰富多彩的生命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会在不经意间滋养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性格,指引我们找到人生的方向。读书的人,相比不读书的人,拥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阅读感悟

批改作业的红笔在作业本上画出弧线时,我总想起书中那句"教育是动词"。就像《一百封书信》里那位冒雨家访的老教师,鞋底永远沾着乡间小路的泥土香。行动力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晨读课上弯下腰为某个孩子轻点拼音的指尖,是周记本里"你观察的蝉蜕比课文更生动"的波浪线。

读完《一百封书信》第六章,“行动力才是教师的根本动力”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教学中,再精妙的教育理论、再完美的教学计划,若只停留在纸面,也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就像书中提到的,只有主动走进课堂实践,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才能让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共读书目:《新课堂怎么办第十一、十二节)

本期领读导语:
如何确立大作业观?
    大作业观是一种以生为本、朝向探索创造、关注完整知识构建的作业观。在大作业观视域下进行作业的创新与改革,需要从以练为圭泉的“死题海”走向以思为取向的“再发现”,建构学生能动发展的创造型作业,从以教为追求的“小环节”走向以学为中心的“大任务”,建构知识内容结构化的大草元作业,从“同一化”的判断走向“适切性”的发展,建构开放分层、因材施教的选择性作业,从单一的应试训练走向多元的学科素养习得,建构“教一学-评”统整的一体化作业。

怎样才是“可见的学习”?

“可见的学习”的核心就是要让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对师生可见。人类的认知规律:感性与具身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从理解到运用;智能时代的学习特点:读图时代、人机协同泛在体验。
让学习可见需要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包括关联性目标、驱的型任务、一体化评价:需要运用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包括思维早图等各而图式,需要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关注源于生活、经验与体验的问题。

 

 

 

阅读心语

阅读,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对话。翻开书页,仿佛推开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能与智者交流思想,在文字间体验百态人生。它像一把钥匙,打开认知的枷锁,拓宽思维的边界;又如一盏明灯,驱散心灵的迷雾,给予智慧与力量。每一次沉浸阅读,都是对自我的重塑,让浮躁的心沉静,让浅薄的认知变得深刻,在墨香中收获成长与感悟。

阅读感悟

读“如何确立大作业观?”这一章节,犹如在迷雾中寻得指引的灯塔。以往,作业常被当作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形式单调,仅聚焦知识巩固。而大作业观的提出,彻底扭转了我的认知。它强调以“学生—学习—学会”为中心,将作业贯穿学习全程,融合课程、教学与评价,达成“学教评一致性”。这让我不禁反思过往教学,原来作业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力工具。它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练习,而是能引导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的学习”理念给我带来极大触动。在传统教学里,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常难以捉摸,教师无法精准把握教学成效 。“可见的学习”则让学习过程和成果变得清晰可感,它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课堂互动、作业反馈、学习日志等,将学生的思维路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进展可视化。教师能借此及时洞察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学生也能明晰自身学习状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共读书目:《一线教师手记六)

本期领读导语:

一线教师,不要轻易将“管”的权利,交给班主任。这是锤炼咱一线教师处理教育事件能力的好机会,处理好了,咱在学生面前的威信立起来了。一有矛盾或纠纷,丢给班主任,表面看,轻松自己,麻烦班主任,实际上,增长才干与威信的机会,也丢给了班主任。班主任的威信比任课教师高,原因是班主任经常处理同学的矛盾与纠纷。每处理一次,学生就增一分“敬”,你就增一分“威"。一线教师要建立威信,就要有“独立”处理教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能力不会自动跑到你身上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从担当中来。

 

 

阅读心语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滋养心灵的甘泉。每当我翻开书页,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阅读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心灵的启迪和生命的唤醒。阅读让我保持对教育的热忱。每当遇到教学困惑时,总能从书中找到启发;每当感到疲惫时,总能从文字中获得力量。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陶行知的教育情怀,都深深影响着我,提醒我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阅读让我的教学更有深度,让我的生命更有厚度。我将继续以书为伴,用阅读点亮自己,也照亮学生的未来。

                             

阅读感悟

管建刚老师在《一线教师》手记六“自立学”中提到了“追星”的教育案例,管老师虽不是班主任,但在面对班级管理中的矛盾与纠纷时,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管老师提到不应该把矛盾或纠纷丢给班主任。有些小摩擦确实会自然消散,但那些可能影响班级氛围或学生关系的冲突,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处理。这种处理不仅是对学生负责,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独立处理教育事件能够展现教师的专业判断和管理能力。

管老师在处理此次“追星”事件时既维护了班级秩序,又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种教育价值远超过简单地平息一场纠纷。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次成功处理班级事务,都是积累威信的机会。当学生看到教师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时,自然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和信任。这种威信不仅有助于日常教学管理,更能为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共读书目:《教育家精神之路第六章)

本期领读导语:

我素以为,所谓教育研究往往就是教育研究者本人价值倾向、关注重点、研究趣味,乃至自身生命的投射与展现,也是个人生活与学术道路、轨迹的必然表达。
——朱小蔓

 

阅读心语

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教育专家对话,是对教学认知的重塑,让我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上得到双重启发。这些文字不仅传递理论智慧,更教会我如何以耐心与智慧唤醒学生的数学潜能。我愿在阅读中持续沉淀,将汲取的养分化作课堂上的点点星光,助力孩子们在数学世界里自信探索、快乐成长。

领读感悟

阅读《教育家精神之路》中第六章,朱小蔓先生“任何时候都可以是生长的开始”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朱小蔓先生一生致力于情感教育研究,她的理念和实践,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温暖而有力的力量。她提出的“情感文明”概念,让我们重新审视情感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传统教育中,我们或许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她却指出,情感是连接师生、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桥梁。当学生在充满情感关怀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灵的滋养与成长。“任何时候都可以是生长的开始”,这不仅是对学生说的,更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激励。教育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教学瓶颈,会在复杂的教育问题前感到迷茫。但就像朱小蔓先生在不同阶段不断探索创新一样,我们也应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把每一次挑战都视为成长的契机。哪怕是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