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4期:清明谷雨 播种梦想
日期:2025-04-09 13:03:52  浏览量:2

“莺湖悦读.师韵”|领读者第4期:清明谷雨  播种梦想

挽着万物的新装
赴一场春的盛宴
春未逝,夏未至
关于春天的一切都还来得及
清明去,谷雨至
谷雨生万物
拔节生长,播种希望
潜心耕耘,才能收获梦想
    

“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质朴的农人,总会在这个季节,用坚实的锄头,把对未来丰收的期盼,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本期“莺湖悦读.师韵”的四位青年教师,以书为锄,用读作犁,在教育的沃野上,播种着希望……

共读书目:《一百封书信——唤醒教师成长渴望》(第四章)

本期领读导语:

“领导力”,对于很多一线老师来说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词。

在他们眼里,教师是不需要领导力的。殊不知,只要不是一个人的地方,就需要领导力。想要与家长进行很好的交往与沟通,想要让一个班级变得更积极向上,都需要老师有很好的领导力。领导力不仅仅是领导别人,更重要的是领导自己。

11.png

阅读心语

专业阅读于我,是静默的对话,也是无声的生长。那些摊开的书页里,藏着无数教育者的目光与思考,他们走过的路、踩过的坑,都化作文字里的星光,照亮我脚下的三尺讲台。读教育理论,不是为了照搬某个方法,而是在字里行间触摸教育的本质。当那些抽象的概念渐渐沉淀成内心的准则,面对孩子闪烁的眼睛时,我更能读懂他们的欲言又止,也更能放下“必须教会什么”的焦虑。阅读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是保持敬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未写完的书,而教师不过是暂时的注解者。专业书籍中的智慧,不是让我成为高高在上的解惑者,而是帮助我蹲下来,以更低的姿态倾听童年的声音。

 

领读感悟

手捧《一百封书信》这本书,当目光落于第四章节内容“双减背景下老师更应该走专业路线”时,我的内心似被重锤敲响,激起层层回响。身为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应如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滋养学生。“双减”之下,减去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留下的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探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师的使命感、明白教育的意义、自我的丰富和提高,而不是仅仅只是上好课。曾经,我也陷入作业堆砌的迷障,如今才惊觉,唯有走专业路线,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前路漫漫,我将以专业为笔,教育为墨,绘就学生成长的绚丽篇章。

 

共读书目:《新课堂怎么办第七、八节)

本期领读导语:
怎样寻找大概念?
    可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思路寻找大概念,从课程标准出发对应于前者,从教学过程出发对应于后者。寻找到大概念后,还需要把它表示出来。总体说来,应尽量采用亲学生的语言,尽可能少用复杂、高深、抽象的术语,尽可能多用陈述句来呈现。
怎样实施大单元教学?
    常规的单元教学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初步感知整个单元,拎出核心学习任务,做出整体规划;第二步逐课学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触摸知识肌理;第三步对知识和学习方式进行梳理建构图式,迁移应用。

22.png

阅读心语

漫步于知识的海洋,每一次翻页,都是与智慧的对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不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成为了一种心灵的滋养,一种生活的态度。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世界,用更深邃的思考理解生活。

在字里行间,我们遇见了历史的沧桑、科学的奥秘、文学的韵味、哲学的深邃。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新世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旅行。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空的隧道,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多样的情感。

阅读,于我而言,是忙碌的生活中寻得的一片心灵栖息之地,让我们继续以书为友,以阅读为乐,探索未知的奇妙。

阅读感悟

《新课堂怎么办》一书,以其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教育领域内一系列创新与实践的课题,其中关于“怎样寻找大概念”与“怎样实施大单元教学”的论述,尤为引人深思。

书中对“大概念”的阐释深入浅出,强调其作为学科核心知识,能够连接具体知识,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作者通过案例解析,揭示了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课程内容中提炼出关键概念,并构建清晰的教学路径,使我对教材的把握更加精准。

至于大单元教学,书中提出的“逆向设计”理念尤为新颖。它鼓励教师从预期学习成果出发,反向规划教学活动与评估方式,确保教学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我领悟到如何在大单元框架下设计连贯、递进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共读书目:《一线教师手记四)

本期领读导语:

硬核管理外,更有柔软心法!管建刚剖解师生间的“情感磁场”:以情破冰、借爱立信,将冲突化为共情课堂,让琐碎摩擦炼成信任纽带——教育不是驯服风暴,而是编织一张接住心灵的网。

 

33.png

阅读心语

阅读是心灵的养分,是教育路上的明灯。在书香中,我遇见智慧的哲思、童真的启迪和教学的灵感。每一本书都让我更懂孩子的世界,让课堂多一份生动与温度。阅读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愿以书为伴,在字里行间汲取力量,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让阅读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阅读感悟

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阅读中,我深刻体会到:在粉笔灰飘扬的教室里,最动人的永远是那些看不见的情感纽带。作者笔下的师生互动,让我看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用真诚唤醒真诚,以心灵触动心灵。
一线教师的情感劳动常被忽视,却构筑了教育的基石。那些课后的谈心、作业本上的鼓励批注、面对学生时的耐心,都是无法量化的情感付出。而正是这些细微处的关怀,往往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转折点。教育的情感维度提醒我们:在追求分数与效率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教育中的人性温度。
读罢掩卷,我更加确信:真正的好老师,必定是情感上的富足者。唯有先温暖自己的心灵,才能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这份情感教育的智慧,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实践。

 

共读书目:《教育家精神之路第四章)

本期领读导语: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这叫有童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就是对学生的母爱。——斯霞

44.png

阅读心语

身为数学教师,我深感阅读带来的巨大助益。当教学思路陷入僵局,哲学书籍中的辩证思维、逻辑分析,像智慧长者,帮我理清脉络,突破瓶颈,为我指明方向;当钻研教学方法时,专业教育读物是得力导师,传授多样技巧,助我攻克教学难题;当想要丰富课堂感染力时,文学经典化作挚友,带来情感共鸣,滋养精神世界。阅读像一把万能钥匙,开启知识大门,让人不断在学习中拓展视野,沉淀智慧,一步步成长蜕变。

 

领读感悟

读完《教育家精神之路》第四章,斯霞老师“一辈子当小学老师”的坚守深深触动我。她对教育事业的纯粹热爱,无关名利,只为给孩子们打开知识大门。斯霞老师秉持“童心母爱”,把每个学生当成独特个体去关爱,用耐心与智慧激发他们的潜力。斯霞老师就像一盏明灯,提醒我教育是爱的事业。身为教师,要像她一样深入了解学生,用爱化解他们的困惑。同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这份感悟会化作动力,激励我在教育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