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学习资料:大概念大单元教学“一评四步备课法”
日期:2023-11-18 13:57:14  浏览量:93

大概念大单元教学“一评四步备课法”

大概念,也有学者译为大观念,是一个观念、主题或议题,能够使离散的事实与技能相互联系并产生一定的意义。[1]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中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颁布,其中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基于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契合,是推进课堂变革的重要支点,也是当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然而,从当前一线教师备课、上课的实际来看,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还存在有其名而无其实、有方向而缺策略、有框架而缺灵魂等问题,现实课堂中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的困惑与困难集中表现为:课程内容整合不力,不会使用大概念设计结构化学习,教学设计操作性不强;学生的学习内容零散化,拘泥于机械训练,高阶思维含量低,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借鉴国外学者威金斯(Wiggins)和麦克泰格(McTighe)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学者李松林提出的“确定大概念—外显大概念—活化大概念—建构大概念—评价大概念”[2]教学设计模式,进一步梳理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备课思路与操作路径,提出“一评四步备课法”以及“总—分—总”的具体备课路径,并尝试设计合适的教学模板,以期为一线教师进行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备课提供参考。

一、“一评四步备课法”的基本框架

“一评”指“评价大概念”,即使用评价工具评估学生习得大概念、发展核心素养的效果。评价不再是教学中的某一特定步骤,而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采用嵌入式评价方式,力求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评价标准指向学生对大概念的持久、深入理解,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体现多元化,倡导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可使用贯穿单元学习的大量规。

“四步”指提炼大概念—表征大概念—转化大概念—落实大概念,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步:提炼大概念。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明确单元大概念及概念群(网)本身是什么。构建大概念的方法有多种,如基于课程标准构建大概念,通过追问学科教学价值概括大概念,从教学重难点、考点中提取大概念,在课程视域下从解决问题中提炼大概念等。[3]

 

第二步:表征大概念。即在单元学习目标中清晰、简洁地表征出大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是什么。学习目标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其制定可统筹使用ABCD目标陈述法与KUD 模式。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提出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KUD模式指学生将会知道(Know)什么、理解(Understand)什么、能够做(Do)什么。[4] 

第三步:转化大概念。即把学习目标中的大概念转化为基本问题,供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结构化等特征,能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如果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则更好。 

第四步:落实大概念。提倡设计表现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大概念。设计表现性任务可从“WOWDA”这五个角度切入。Who指“谁来做”,即表现性任务应以学生为主体。Objective指“目标是什么”,即表现性任务应指向核心素养发展,服务课程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对大概念的深度理解,通过大概念将学科知识结构化。What指“做什么”,即表现性任务应基于真实情境,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且任务容量、难度、所需的学习方式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争取让学生拥有表征学习成果的证据,如测试卷、思维导图、研究报告、手工作品、演讲稿等。Do指“怎么做”,即表现性任务的要求、步骤、时间安排、学习工具等应表达清晰、准确,方便学生理解和操作。Assessent指“效果如何”,即表现性任务的评价手段应科学合理,可制定有效的评价量规。 

“一评”“四步”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关系(图1)。在教学实践中,“四步”中的后三个步骤通常可依据实际不断重复出现。运用“一评四步备课法”的关键点在于充分发挥大概念对学科知识的统领和“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大概念将孤立的知识点构建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再设计相应的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直到学生能建构、完善知识体系,深度理解大概念,并实现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样的教学设计,问题由学生解决,任务由学生完成,自然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一评四步备课法”的运用路径

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应遵循教师的教学逻辑、学生的学习逻辑、学科的发展逻辑与素养的形成逻辑,倡导结构化备课。如何运用“一评四步备课法”进行结构化备课?笔者设计了“总—分—总”的备课路径。第一个“总”指从单元视角备课,明确单元整体教学规划,特别是构建单元嵌入式评价体系,预设学生应获得的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分”指在单元备课框架下进行课时备课;第二个“总”指在初步构建完成单元整体教学“链式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学习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依据教学实践对整体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提升。

 

(一)总:课程视域下的单元备课 

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是大单元备课的基本特征。教师可先运用“一评四步备课法”明确单元整体教学规划。具体而言,根据对课程标准、教材、相关课程资源及学情等的分析提出大概念本身是什么(提炼大概念);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总目标(表征大概念);基于真实情境提出大问题(转化大概念);设计单元大任务,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课时数,以大问题、大任务统领各课时的学习内容,以高阶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实大概念)。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时,思考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来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一评”)。

(二)分:学程视角下的课时备课

在架构好大单元的整体教学规划后,就进入了课时备课阶段。在课时备课阶段运用“一评四步备课法”的具体策略如下。

评价大概念,即把单元评价分解成课时评价。倡导开展多元化、多主体评价。课时评价可使用系列化的小量规。提炼大概念,即在单元大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子概念和小概念,构建具有层级特征的概念群(网)与知识体系。表征大概念,即将单元学习目标分解形成各子课时目标,形成目标链。转化大概念,即将单元大问题拆解成子问题1、子问题2、子问题3等,形成问题链;子问题由子情境引出,相关子情境则构成情境链。落实大概念,即将单元表现性任务拆解成子任务1、子任务2、子任务3等,形成任务链,共同指向表现性大任务的完成。任务通过系列化活动完成,这一系列活动构成活动链。 

在具体的课时设计中,教师还需策划思维工具与学习工具。学生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必要的学习资源、思维工具与学习工具等的支持。思维工具可以是概念地图、思维导图、焦点讨论法、图尔敏论证模型等;学习工具可以是学生亲自参与制定的评价量规,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工具表单,如POV表(Point of View,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猜想和形成问题)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工具设计成学习单供学生使用。

(三)总:基于评价的整体规划与反思改进

经过课时备课形成单元整体教学初步的“链式结构”后,教师还应专门从评价视角对单元评价做更细致的整体规划,以充分发挥评价引领促进教学的作用。具体而言,需要整体规划好在何处设置评价、以何种方式开展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是什么等。例如,针对学科知识、技能的重难点,可设置相应的纸笔测试,重点关注学生对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对于单元整体的表现性任务以及子课时的子任务,则采用相应的表现性评价,设计评价维度,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表现性评价重点关注任务是否完成,所指向的问题是否解决,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学习成果等。可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各类评价共同形成单元整体的评价链。

至此,大概念大单元整体教学的“链式结构”(图2)建构完成。建构大单元整体教学“链式结构”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明晰单元子课时与单元整体、学习内容与学习环节等关系的过程,有助于教师设计出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旨归,以大概念一以贯之,目标、问题与任务相联通且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评价有机融入的单元具体教学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大概念大单元备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通常还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完善备课方案。对备课方案的反思改进可从以下角度展开:提取的大概念是否合理?基本问题、表现性任务是否指向目标达成?是否有利于学生持久理解大概念?评价体系是否合理?是否能充分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等等。

基于以上分析,可总结出基于“一评四步备课法”的大概念大单元备课模板,具体内容见表1。

实践证明,“一评四步备课法”有助于教师明确大概念大单元备课的切入点与开展逻辑,据此进行结构化备课,把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深入理解大概念并进行迁移应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这一备课法目前仍有待完善之处,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