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思维模式入手,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实现差异化教学?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是天生的,智力的层次不能被改变。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了学习者们去探索与挑战新的领域,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放弃。
最近的大脑研究否定了出生后智力便固定不变的观念。神经科学的近期研究强调了神经可塑性的概念。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在人的一生中的变化、适应及“改变”的能力。 神经可塑性是通过两种方式达成:创造新的联接,消除不经常使用的连接。经常进行脑思维训练和脑锻炼,能使大脑的白质层增厚,神经连接更丰富,大脑的处理速度更快。
理解和相信神经可塑性是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信念的重要一环。成长型思维模式即认为通过坚持、努力及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个人的智力将得以成长或发展。带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习者相信他们能够学习任何东西,可能得奋力争取,也可能会遭遇一些失败,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及毅力能够获得成功。
思维方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因此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十分重要。美国教育学家玛丽·凯·里琪在《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一书中,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提供了详细的方法和案例参考。
通过脑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大脑
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感受,也影响着学生作为学习者如何看待自己。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他如何面对学业上的挑战。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还要引导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强调教育学生对自己大脑加以认识的重要性。通过理解大脑运作的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更加乐意接受新挑战,面对失败更容易采取积极的心态。
不同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脑科学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大脑有所了解,例如:语文和英语老师,在教授阅读课时可以考虑选用一篇关于神经科学或学习和大脑的非虚构文章。科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单元教授神经科学的内容。
引导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首先要对思维模式进行预评估,在完成预评估后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大脑。下面提供了评估步骤和学习任务案例示范:
1.思维模式预评估
让学生了解脑科学,实现有效的、差异性教学,首先必须通过预习触发学生的背景知识,再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于大脑及其如何运作都知道些什么。
小学的预习可以通过如下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教师指着学生的脑袋说:“谁知道这里头是什么呀?”
“我们使用大脑做什么呀?”
初中和高中的预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大脑的图片,就大脑这一话题讨论2-3分钟,随着讨论的进行允许他们提供信息。
触发学生的知识背景后,须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估。在评估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解释评估的目的,了解学生关于大脑及其运作都知道些什么。教师可以将印有大脑的空白纸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空白的大脑内画下他们认为自己大脑的样子。
学生完成预评估后,教师审查预评估,总结学生对大脑的基本认识,和学生分享一些关于大脑预评估的回答。教师向学生解释他们会学习到更多关于大脑的知识,但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想法,让学生举手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回答以下三个陈述,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
每个人都能学新事物(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信念)
一些小孩生来就比其他小孩聪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信念)
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信念)
2.学习任务范例
教师在完成与评估后,可以尝试以下“构建一个神经网络”的学习任务范例,引导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
首先向学生分享大脑运作的背景信息:“在我们的大脑内部有大脑细胞称为神经细胞。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有的相互关联,有的四周漂浮”。接着向学生展示一张神经细胞的图片或图表。接着通过以下“让学生变成细胞”活动让学生思考什么导致这些神经细胞相互关联。
1.让3-5个学生扮演神经细胞。
2.学生分享最近学到的新东西。以Z同学最近学习的除法为例。
3.取出细线,让代表两个相互关联的神经细胞的学生,一人握着线的一端。解释因为Z同学刚开始学习除法,所以关联较弱,线是细细的。
4.询问Z同学,自己学到的擅长的,但仍需要训练的东西。Z同学回答是乘法运算。则让代表对应两个神经细胞的两个同学用一个更强的连接,譬如毛线。
5.接着引导学生思考Z同学学了更多的除法知识并做了练习后神经细胞将会发生什么?Z同学坚持学习,最终成为除法行家,会发生什么?Z同学认为除法太难,放弃了,这个关联又会发生什么?(会保持微弱的关联或完全断裂)
6.总结,让学生明白每一次他们努力完成挑战并掌握新事物时,他们的神经细胞关联变得更加强大。
7.最后让学生尝试画出他们强大、微弱、或者尚未达成的神经细胞关联,思考他们理解且非常擅长的知识以及正在学习和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
立足成长型思维,实现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可以通过坚持、努力及专心致志地学习发展的。因此教师要立足成长型思维模式,因材施教,回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接受适合自己水平的挑战,实现发展。
1.预习和预评估
为实现有效的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的最初阶段需要触发学生知识背景后,在备课前评估学生对某一具体技能、概念或话题的掌握情况。
预习就是为了触发学生的学习背景,预习的时间不用太长,五分钟就足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预习可以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今天我想看看你们对约整数了解多少。让我先给你们展示几个约整数”,然后开始在黑板上举例子。可以通过问问题、看短片、解读一张图片、听一首歌或一个短篇故事后开展讨论。
在“唤醒”学生先前学过的知识后进行预评估。预评估能够发现学生在教学前后的差异。预评估的方式不一定总是笔试。譬如,评估学生关于测量的知识时,可以给学生一把尺子看看学生能够做什么。教师在设置预评估标准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评估只能测量对具体被评估领域的理解力。例如,评估学生对某一时期历史的理解时,就不要考虑语法跟标点。
2.一次评估应该包括对技能、话题或概念的应用,而且至少有一项评估高于一般水平或超出现有水平。
3.设定一个预评估时使用不同的形式:多选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并且要允许自己的学生通过由认出一个例子到举出一个列子来证明自己的理解力。
4.使用有效问题。
2.灵活分组与管理小组
在不同领域保持灵活的分组是因材施教、成长型思维模式班级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差异性灵活分组应该是班级的一个重要原则,任何年级、任何领域、任何课堂都需要实现灵活分组。
教师没有进行灵活分组的理由往往是难于管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管理不同小组呢?在课堂上管理多个小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明确期待。学生完成功课应该做什么?如果他们需要帮助,而你又正好在帮其他小组的学生,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固定活动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固定活动是不间断的任务,即当学生完成课堂功课或者当教师指导其他学生时,给予学生一些不间断的任务,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例如在分组阅读课时,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在教师给的材料中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谈论关于毅力、动机、努力等不同方面的文章。
3.加速与加餐
加餐是对内容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加速则是继续往下学习新的内容。加速是允许那些在预评估中证明已经掌握内容的学生以及那些迅速掌握内容的学生一起继续学下去。对于那些已经证明自己掌握了知识并准备好迎接更多挑战的学生,加速是必需的。
但是在加速前,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否能够在不同的情境应用技能、概念或者过程,是否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内容,是否有能力进行推理。在加速前稍微地加餐是个好主意,特别是当预评估仅仅捕捉了表面层次的理解情况。
4.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是在课堂上一直进行的评估、复习、观察。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估来改善教学方法,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反馈。例如,如果一位教师观察到有些学生没有掌握一个概念,他能够设计一个复习活动来加强这个概念的学习。形成性评估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帮助教师快速检验、了解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方位。
形成性评估不用弄得很复杂,应使之简单化。以下五个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形成性评估:
1.使用让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或者下课之前,让学生回答关于课堂内容的各种问题。记下那些错误理解或者没有理解内容的学生。
2.使用让学生书面回答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帮助他们交流对某个概念的理解.
3.使用退出卡片
教学之后每个学生都得填写推出卡片。可以是一个数学问题,一个需要纠正语法的句子或者一个总结所学内容的陈述。
4.使用3-2-1
3-2-1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不同年级定制,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我今天学习三样东西,我对两样东西有问题,对于一样我想学更多一些。
5.倾听并观察学生
当学生在科学实验室、做一道数学题、讨论一本小说时,观察学生的表现也对形成性评估有用处。
5.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估需要对学生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加以评估,通常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对所学单元内容进行评估。总结性评估必须与每个小组或者个别情况下某个学生的所学内容一致。评估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小组,还应结合预评估。
如果打分仅仅根据分级课程的掌握,那么学生可能甚至连教学还没开始就在预评估后得到A。一个孩子没有付出努力却得到A,这种情况会导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