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学习资料:教师课程: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
日期:2022-04-19 09:24:50  浏览量:666

教师课程: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

孙双金

【摘要】名师有着相似的成长路径,除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外,还有在建构自己的课程中成长,这是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教师要建构自己的课程,就是在读书中成长,在思考中成长,在聚焦式研究中成长。教师课程要为核心素养而开发,为解决教学的难点、为儿童的兴趣以及经典或热点而开发,让课程成为师生成长的跑道。

【关键词】教师课程;名师成长;阅读;思考;研究

【作者简介】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存在;只要有教育,就要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仔细研究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成长路径。

我认为名师成长的第一条途径:在上课中成长。

大多数名师都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把每节课当成公开课来对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正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量变引起质变,他们的课堂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同行的赞誉。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一旦赛课这样的机遇来临,那些有准备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让人刮目相看。捧得桂冠,赢得鲜花掌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一夜之间,他们成为耀眼的明星,成为众人皆知的名师。

名师成长的第二条途径:在写作中成长。

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写作是传播教育教学思想的有效途径。有一部分教师,课未必上得十分出彩,但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写作,在教育媒体上不时看到他们有深度的文章,久而久之,这些教师也成了知晓度很高的名师。写作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写作是描绘自己的生命,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写作是表达,是思考,是反省,是提炼,更是成长。

以上两条名师成长的路径已被事实所证明。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上课出彩的天赋,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才能,那他们能否也走上成长、成功的道路呢这可是相当多的“沉默的大多数”如果能让这么多的“沉默的大多数”走上幸福的成功之路,那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啊

我们经过实践和尝试,认为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是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

教师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课程,是指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狭义的教师课程,是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教师独立开发的,具有个人独特文化色彩的特色课程。国家课程是专家组来编写的教材,校本课程往往是学校团队来编写的教材,而教师课程是教师个人编的,所以它就更带有教师独特的文化色彩。举例来说,语文界的陈琴老师,她开发的“素读”课程,韩素娥老师开发的“海量阅读”课程,管建刚老师开发的作文课程,周益民老师开发的民间文学课程,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朱萍开发的绘本作文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带有鲜明教师个人烙印和文化色彩的教师课程。

教师课程为什么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上好公开课,这是不争的事实。比赛课、公开课毕竟机遇有限,能参加的人数有限,再加上每个人的潜质不同,有的教师是表演型的,适合登台亮相,越到公开课越兴奋,越到公开课表现得越出彩。还有的人呢他更喜欢默默耕耘,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面劳作,工作得非常好,把自己的这个班级教得非常好。有人有演员的潜质,有人甘做幕后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写作的天赋,有人擅长写作,妙笔生花、文采飞扬;但有的人呢擅长教学,课上得很好,但写起文章来却有些困难。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开课中走出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写作中走出来。

我认为,教师课程为不擅长上公开课和写作的广大老师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扇大门让他们通向成长,通向成功,走出自己的发展特色。

教师课程为什么会成为教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必须要大量阅读,占有大量的资料,在读书中成长。例如我们学校彭荣辉老师,他建构了自己的“童谣课程”。起因是师生打个赌,打出了这本彭老师的《365天的童谣》。童谣出版后,他又大量阅读童谣这方面的文章、书籍,然后建构了自己的童谣课程。例如我们区教研员黄雅芸老师,连续研究多年,开发出自己的儿童文学课程。为此,她亲近儿童文学,大量阅读儿童文学,走进儿童文学。这样时间长了,黄老师就成了儿童文学教学的专家了,自己也就成长了。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就要梳理思路,形成课程体系,在思考中成长。例如特级教师林春曹,他上的一组课叫“语言变奏曲”很有特色。第一课是“水之变奏曲”。第一步,让学生写出有关水的汉字。第二步,写出有关水的成语。第三步,写出有关水的诗句。

第四步,带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篇古文,柳宗元是怎么描写水的呢《小石潭记》的水是清澈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水的学到了柳宗元描写水的语言特色。第五步,要求每个学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水景,写一处水的景观。一堂课不叫课程,他还开发了关于石头、竹子、梅花、兰花等一系列的有关自然的语言课程,形成了“语言变奏曲”的课程体系。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还必须抓住一点,深入开掘,掘成一口深井,在聚焦式研究中成长。例如特级教师杨树亚校长,他上过“题画诗课程”。他首先开发的是郑板桥的题画诗。大家知道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题画诗特点在哪里,诗和画是怎么紧密结合的,从题画诗中能读出郑板桥的什么人品、家品、官品等等。除了郑板桥题画诗之外,杨老师还将研究齐白石、林散之等名家的题画诗,逐渐形成系列课程。

那么,教师课程开发的途径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开发。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一为语言能力,二为人文情怀。二者不是靠我们对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分析出来的。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篇篇文章的分析,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不大,甚至说是走了一条歧途。语文素养是靠大量阅读、背诵历代经典诗文而逐步涵养形成的。中国汉语教学特别强调一个“涵养”它是熏陶,它是积累。针对核心素养的缺失,陈琴老师研发了经典“素读”课程。我们来看看各年段的“素读”课程的内容安排:一年级上学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一年级下学期:唐诗88首,宋词41首,元曲9首。二年级上学期:《幼学琼林》《孝经》二年级下学期:《诗经·国风》《诗经·小雅》。三年级:《论语》。四年级上学期:《大学》《中庸》《礼记》四年级下学期:《尚书》《周易》《左传》。五年级:《道德经》《庄子》《列子》五年级下学期:《管子》《孙子兵法》《墨子》。六年级:中华美文先秦到隋37篇,中华美文唐到清39篇。你看一个小学生在陈琴老师班上,一到六年级要素读背诵这么多经典,这将积淀怎样深厚的语文童子功啊

再说说我们学校的支名瑗老师,作为一名普通青年老师,却在最近两年教师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她构建了低年级儿童的“识字课程”。借助儿歌识字,孩子大概认识五百个字;引导孩子边学拼音边识字,大概识字三到五百个字;借助校本教材《12岁以前的语文》识字,孩子大概掌握八百个字;通过教材(苏教版)识字,孩子大概可以掌握五百个字;利用《幼学启蒙丛书》和《小古文一百课》识字,孩子大概又掌握三百字左右。她的学生一年级下来,就已基本完成2000多字的识字量。除此之外,她还开发了自己的“小古文课程”、“诗经课程”。支老师跟我说:“孙校长,之前做老师,我就像个教书匠,教一本语文书,没有享受到语文的快乐。但是,现在我做自己的语文课程,我和学生教学相长,真正享受到了一个做语文老师的快乐。”

其次,为解决教学的难点而开发。语文学科的难点是什么大家显然知道是作文教学。为什么学生不愿写作文呢我认为无非是这么几个原因:学生没有写作动力,为写而写;学生写好作文没有阅读对象;学生写了作文之后没有地方发表,没有成就感。

而管建刚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写作动力问题、阅读对象问题、发表阵地问题,开发了自己的作文课程体系。于是,他班上的学生写作兴趣高涨,写作能力井喷式提升。管老师的学生人人爱写作文,人人作文能发表,人人能够享受写作的喜悦。我们老师平常在教学当中都会遇到难点,但是遇到难点之后怎么破解呢我们要向管老师学习,向前走一步,走出自己独特的课程来。

第三,基于儿童兴趣而开发。教师课程开发,服务对象是儿童,理应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本位、儿童中心有极大的合理性。其中,儿童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喜欢什么,我们要关注。例如:绘本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它图文并茂,富有哲思,引人遐想。我校朱萍老师针对学生喜欢绘本,就开发了“绘本作文”的教师课程。这一课程形成怎样的体系呢朱老师关注绘本作文与儿童观察力之间的关系,利用绘本作文发展学生准确观察事物、有序观察事物、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典型课例有《我家是动物园》《小真的长头发》《记忆的瓶子》《大猩猩》等。朱老师注重绘本作文与儿童习作思维能力研究,利用绘本作文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典型课例有《獾的礼物》《勇气》《铁丝网上的小花》《走在路上》等。朱老师还发掘绘本作文发展儿童习作创造力,利用绘本作文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创造性表达能力。典型课例有《海底的秘密》《1999年6月29日》《疯狂星期二》《7号梦工厂》等。

第四,聚焦经典或热点而开发。经典是历经百世而长盛不衰的文化精品;经典是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经典是民族认同,民族凝聚的文化纽带。所以,中华民族历五千年而不衰,经五千年而不散,五千年文化不断,它的一个主要功绩是经典的凝聚与传承。例如: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是公认的诗歌经典。我也尝试开发了“李白课程”。早几年我上过一组“李白是仙”、“李白是人”、“李白是侠”、“李白是道”、“李白是书生”;这两年,我又陆续开发了“李白与月亮”、“李白与美酒”、“李白与名山”、“李白与大川”、“李白与朋友”、“李白与送别”等。我试图借助“李白课程”的开发,让学生走近李白、欣赏李白、崇拜李白。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令人悲哀的,一个出了伟人而不知道崇拜伟人的民族更令人悲哀。我们民族出了李白和杜甫,我们后人理应去崇拜他,亲近他。

热点,是一个阶段大家都十分关注的文化事件。早几年《哈利·波特》风行全球,我们学校吴静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文化现象,开发了自己的“哈利·波特课程”。她做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感受丛书的想象力,指导学生通过变化、替换、夸张、组合等方式来想象;第二课,走近哈利真人,通过他的语言、动作、参与的事件等,感受他的非凡;第三课,再次走近哈利,感受他的平凡,就如同我们普通孩子一般;第四课,感受书中人物的魅力,如纳威·隆巴顿等;第五课,推荐古今中外的系列魔幻小说,如《西游记》《小女巫》等;第六课,感受作家罗琳的创作手法,自己来创作小说。一组哈利·波特课程下来,孩子们热评如潮,有的孩子看到吴老师干脆就喊“哈利·波特”来了,就称吴老师为“哈利·波特”老师。可见课程的研发,对老师的素养带来了极大的提升。

最后,我要说的是,让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奔跑。

课程即跑道。

我们要让学生在课程的跑道上成长。

我们更要让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成长课程即跑道,课程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