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之趣 “研”融合之道
日期:2025-03-11 08:28:41  浏览量:60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自奋蹄。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更好地理解跨学科学习,探讨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3月3日,平望实小学科研究中心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研讨活动。


 

前期准备

沈世杰老师精心备课,与师父吴静娟老师研讨课程设计,针对跨学科主题,探讨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

 

课堂展示

2月28日,沈世杰老师执教《磁铁的两级》。通过条形磁铁、小钢珠和回形针引入主题,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感受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检验磁力分布、观察铁粉分布状态。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的规律,并引出磁极的概念。  


 

互动评课

评课环节,沈世杰进行说课。

 

本课内容是磁铁的两极,二年级的学生对磁铁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抽象的概念上还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地方,本课用具体的实验现象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学中,用上节课的知识,磁铁对铁制小车有磁力作用导入,引出问题,磁铁的磁力都藏在哪里,学生都能大概说出在磁铁内,进一步提出问题,磁铁上的磁力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然后用磁铁吸回形针的实验来研究,并用数学统计分析的办法得出结论。然后用画出铁粉盒内情况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最后结合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接下来科学教研组的成员们围绕跨学科主题,进行评课。


    本课沈老师尝试科学课与美术、数学、语文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通过统计回形针被吸引的数量及画一画磁铁吸引铁粉等教学环节,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很好的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并激发创新思维。跨学科学习不仅是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吴静娟:

本节课沈老师将科学课和数学、语文、美术学科相融合,来增强学生跨学科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吸引回形针的数量,用简单的符号表示磁力大小,这涉及到数学中的计数和数据记录方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在研讨环节,学生需要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倾听他人的观点,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回应,这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沈老师还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描绘磁粉在磁铁周围的分布情况,加深对磁力分布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绘画能力。

 张澜:

《磁铁的两极》这节课教师围绕“磁铁的磁力强弱有什么不同”设计了三个探究实验,层层递进,学生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磁铁不同地方磁力的不同之处。学习单设计中将科学与数学、科学与美术结合,将实验结果呈现于图表,画图中,低年级学生更易操作理解。

 范兰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淡化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整合。在沈老师教授的《磁铁的两极》课堂中很多个知识点都能与别学科进行整合。

  1. 在实验: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中,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到的信息,填入表格中。这与数学的整理与收集联系起来了,学以致用。

  2. 将磁铁放在铁粉盒子上,并轻轻晃动盒子,将观察到的磁铁与铁粉吸附情况,进行画下来,在孩子们美术课的基础上,都能画的很好,如实地画下来。

  3. 语文三年级以做实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我想孩子们通过今天动手做,对于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体验比较深,孩子写文章也比较得心应手。

     王歆琦:

    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磁铁吸引摆放好的回形针,记录实验数据,又用吸附铁屑的实验,让学生能直接看到磁场变化,活动把科学认知和数学统计与分析融合在一起。

    学生描述实验后的现象,则锻炼了他们的逻辑表达,实现语文素养的渗透。最后通过阅读小故事,观看指南针图片,启发学生对科技应用的思考。

    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操作不规范,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演示的方式,先让学生了解如何实验,再让学生动手去做。

     教研路漫漫,潜心共求索。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加深入地研究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努力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提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认识,变革育人方式,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科+思维”丰富学科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持续开展探索。